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亡命之徒

亡命之徒

亡:逃亡。命:即“名”。亡命:脱离户籍或改名。徒:人。原指改名换姓,逃亡在外的人。后也指不顾性命,违法作恶的人。郭彦(?-569年),太原阳曲(山西太原北)人。宇文泰任为虞部郎中。北周代魏,任澧州(今湖南澧县)刺史。澧州为少数民族居住之地,不听朝廷的命令,很多人不交纳赋税。他们一会儿聚在一起,一会儿四散分开,不从事农业。郭彦到任后,鼓励他们从事农业,禁止他们一起打猎,于是百姓们都以农业为本,家家都有余粮。过去那些逃亡在外之人,也都回来交纳租税,参加劳役。先前澧州粮少,常依靠荆州救济,自郭彦任职以来,粮食装满了仓库,再也不用运粮了。

【出典】:

周书·郭彦传》卷37,667页:“彦劝以耕稼,禁共游猎,民皆务本,家有余粮。亡命之徒,咸从赋役。”

【例句】:

旧唐书·乐彦祯传》:“从训又召亡命之徒五百余辈,出入卧内,号为‘子将’,委以腹心,军人籍籍,各有异议。” 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74回:“此等山间亡命之徒,皆犯官刑,无路可避,遂乃啸聚山林,恣为不道。”


偏正 原指逃亡在外的人。后多指不顾性命、犯法作恶的坏人。语出《周书·郭彦传》:“亡命之徒,成以赋役。”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18回:“他有一所私院的房屋,畜养许多~,都是不怕冷热的人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冒险作恶、不顾性命的坏人。 →不法之徒 不逞之徒 ↔高人雅士


【词语亡命之徒】  成语:亡命之徒汉语词典:亡命之徒

猜你喜欢

  • 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

    良冶:善于冶炼的人。裘:皮袍。良弓:善于制弓的人。箕:簸箕。 善于冶炼和善于制弓的工匠的儿子,见其父辈冶碎金熔铸、弯竹木为弓,就根据这个道理学会补缀兽皮为裘,编制柳枝为箕。 表示受环境薰陶,子孙能

  • 伯劳飞燕

    《玉台新咏.古词〈东飞伯劳歌〉》:“东飞伯劳西飞燕,黄姑织女时相见。”后以“伯劳飞燕”比喻离别的亲人或朋友。元张可久《醉太平.春情》曲:“乌云髻松,金凤钗横,伯劳飞燕自西东,恼离愁万种。”并列 借指离

  • 撄鳞

    同“犯鳞”。清曹尔堪《季天中给谏病没于辽左赋诗吊之》:“撄鳞奏草动宸居,海内争传痛哭书。”【词语撄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撄鳞

  • 乱极则平

    社会动乱透了,然后则趋于安定。《三国志.魏志.邢顒传》:“曹公法令严,民厌乱矣,乱极则平。”曹公:指曹操。【词语乱极则平】  成语:乱极则平汉语大词典:乱极则平

  • 组练

    ①借指精锐的军队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·舟次扬州》词: “汉家组练十万,列舰耸层楼。” ②借指军士的武装军容。唐杜牧《东兵长句十韵》: “羽林东下雷霆怒,楚甲南来组练明。” ●《 左传·襄公三年》: “

  • 目空一切

    源见“目无馀子”。形容狂妄自大。《镜花缘》五二回:“但他恃着自己的学问,目空一切,每每把人不放眼里。”主谓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,形容自高自大,自以为是。朱苏进、胡建新《康熙帝国》:“罪臣在为学时,~,自

  • 机上回文

    同“机中锦字”。清 丘逢甲《兰史招饮酒楼叠前韵》之二:“镜中眉妩怜张敞,机上回文感窦滔。”

  • 口腹羞累令

    源见“食无肝”。慨叹自己在生活上麻烦地方官。清吴嘉纪《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》诗:“闵贡口腹羞累令,陈遵醴醹会盈盎。”

  • 故吏之金

    源见“四知金”。指贿金。北周庾信《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》:“太尉杨震,直推故吏之金;凉州张奂,高揖羌人之马。”

  • 廉公屈体

    源见“负荆请罪”。谓顾全大局、知过必改。北周庾信《周陇右总管长史豆卢公神道碑》:“上马谕书,临戎习礼。贾复开营,廉公屈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