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亡戟得矛

亡戟得矛

吕氏春秋.离俗》:“齐晋相与战,平阿(战国齐邑)之余子(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,余者为羡卒,即余子),亡戟得矛,却而去,不自快,谓路之人曰:‘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路之人曰:‘戟亦兵(兵器)也,矛亦兵也,亡兵得兵,何为不可以归?’去行,心犹不自快,遇高唐之孤叔无孙,当其马前曰:‘今者战,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叔无孙曰:‘矛非戟也,戟非矛也,亡戟得矛,岂亢责(高诱注:“亢,当也”)也哉!’”

春秋时齐晋交战,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。丢了自己的武器,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,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,寻看法。路人认为,亡戟得矛,得失相当;叔无孙则认为,亡戟得矛,得失不相当。说得失相当,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,着眼于大同;说得失不相当,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,着眼于小异;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,观点不同,结论也必然会不同。

后因以“亡戟得矛”比喻有失有得,得失相当。


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。比喻有失有得,或得失相当。语出《吕氏春秋·离俗》:“齐晋相与战,平阿之余子,亡戟得矛,却而去,不自快,谓路之人曰:‘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路之人曰:‘戟亦兵也,矛亦兵也,亡兵得兵,何为不可以归?’去行,心犹不自快,遇高唐之孤叔无孙,当其马前曰:‘今者战,亡戟得矛,可以归乎?’叔无孙曰:‘矛非戟也,戟非矛也,亡戟得矛,岂亢责也哉?’”△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,或得失相当。


【词语亡戟得矛】  成语:亡戟得矛汉语词典:亡戟得矛

猜你喜欢

  • 击中流楫

    同“击楫中流”。宋吴琚《酹江月》词:“黄屋天临,水犀云拥,看击中流楫。”

  • 管宁栖辽海

    《三国志.管宁传》:“天下大乱,〔管宁〕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,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。度虚馆以候之。既往见度,乃庐于山谷。时避难者多居郡南,而宁居北,示无迁志,后渐来从之。”裴松之注引晋傅玄《傅子》

  • 射影吹沙

    同“含沙射影”。明杨珽《龙膏记.脱难》:“你道他两个覆地翻天,射影吹沙……终久还他带锁披甲。”

  • 百二

    同“百二山河”。《周书.贺兰祥传》:“固则神皋西岳,险则百二犹在。”【词语百二】   汉语大词典:百二

  • 渊明菊径

    源见“陶潜三径”。指远离尘世的田园隐居之所。宋吴泳《八声甘州.和季永弟思归》词:“有邵平瓜圃,渊明菊径,谁肯徘徊!”

  • 髀肉重生

    同“髀肉复生”。王鼎《赠人菊》诗之三:“英雄潦倒知多少,髀肉重生志未灰。”

  • 龙光射牛斗

    同“龙光牛斗”。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;人杰地灵,徐孺下陈蕃之榻。”

  • 羊裘翁

    源见“羊裘钓”。指汉严光。亦借指隐者。清冯勖《十二辰诗.赠昆山支逸人》:“马鞍山前钓秋水,无人知是羊裘翁。”

  • 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

    子:你。偕:同。 紧握你的手,愿同你白头偕老。 原是夫妻分别时的依依情话。语出《诗.邶风.击鼓》: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”南唐.李后主《诔周后文》:“俯仰同心,绸缪是道。执子之

  • 斗筲之役

    见“斗筲之人”。【词语斗筲之役】  成语:斗筲之役汉语大词典:斗筲之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