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先入为主

先入为主

汉书.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覆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后因以“先入为主”谓以先接受的意见或印象为依据,形成成见,不能实事求是地接受后来的不同意见。康濯《春种秋收.代理支书》:“甚至为了先入为主,他都没有把自己的材料事先告给王庆丰。”


主谓 先听到的事深深扎根于心,以后听到的不同说法,就不易接受。语本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复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《啼》:“家树从幼就有点怕叔叔,虽然现在分居多年,然而那~的思想,总是去不掉。”△常用于指某种说法或印象。→先入之见 先声夺人 ↔后来居上


解释先接受的一种说法或印象就以为是正确的,有了成见,后来就不易再接受其他意见。

出处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复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

息夫躬是西汉哀帝时人,以检举揭发东平王谋反起家,担任光禄大夫。息夫躬接近了皇帝之后,对朝廷官员大加贬议。当时的丞相王嘉怀疑东平王的案子不实,反对对息夫躬等人的任用,不料反倒得罪了皇帝。从此,朝廷上下都非常害怕息夫躬,担心他说自己的坏话,路上遇见他都不敢正眼相看。

这一年,匈奴王单于因病没来朝拜汉哀帝。息夫躬认为这是匈奴的托词,他们一定另有阴谋,于是向皇帝上书,建议无中生有地捏造事件,来挑拨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。汉哀帝于是征求大臣们的意见,左将军公孙禄认为:“汉朝一向以恩威和信义使少数民族归顺。息夫躬却企图利用不讲信义的欺诈手段,他的建议不应当被批准。”哀帝在听了息夫躬和公孙禄的辩论之后,不再向群臣征求意见,只单独和息夫躬商量。息夫躬又趁机用天象劝说哀帝,说:“最近这些异常的天象,是要发生兵祸的征兆。希望派人加强巡视,杀死一个郡太守来树立威望,震惊周边各族,以此来抑制异常事件的发生。”皇帝认为他说的有道理,就去询问丞相王嘉。王嘉说:“感动百姓要靠实际行动而非空谈,要顺应天意也得实实在在而非华而不实。对地位卑贱的百姓,尚且不能欺诈,更何况对圣明的上天呢?那些阿谀狡诈之人,往往附会天文历象,胡乱猜测,编造谎言,企图在国家大动干戈时谋取自己的好处,他们的话实际不可听信。阿谀奉承会有损君王的品德,阴险狡诈则百姓怨恨,善辩狡猾会破坏正道,严峻刻薄会伤害君王的恩威。从前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说,以至于惨败,于是悔过自责,思念老人的忠告,最终名垂后世。但愿陛下您借鉴古人的得失,反复斟酌、三思后行,不要只听信先提供给您的意见,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。”

汉哀帝没有接受王嘉的建议,仍按照息夫躬的意见下发了诏书。后来国家发生变故,息夫躬等人被罢官免职,遣送回家。


【词语先入为主】  成语:先入为主汉语词典:先入为主

猜你喜欢

  • 扬州何逊

    源见“东阁官梅”。喻指爱梅之人。宋陈亮《眼儿媚.春愁》词:“寂寥聊似,扬州何逊,不为江梅。”宋 黄子行《西湖月.探梅》词:“扬州何逊在,试点染吟笺留醉墨。”

  • 豆粥芜蒌

    同“滹沱麦饭”。清 丘逢甲《叠韵易实甫观察即席韵》:“豆粥芜蒌前诏在,也曾哀恸慰臣民。”芜蒌,指无蒌亭。

  • 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

    中宵:夜半。 今夜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,为了谁人我站立在风露之下等待中宵? 形容深夜相思的悲苦情态。语出清.黄仲则《绮怀》:“几回花下坐吹箫,银汉红墙入望遥。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?”郁

  • 麟儿

    同“麒麟儿”。明汪廷讷《狮吼记.训姬》:“那陈季常呵,风流潇洒,愿他早诞麟儿。”【词语麟儿】   汉语大词典:麟儿

  • 补三箧

    42` 源见“安世补亡”。称赞人博闻强记。清顾炎武《赠萧文学企昭》诗:“何时复相从,问奇补三箧。”【词语补三箧】   汉语大词典:补三箧

  • 怀铅握椠

    同“怀铅提椠”。唐刘知幾《史通.采撰》:“自古探穴藏山之士,怀铅握椠之客,何尝不征求异说,采摭群言。”见 “怀铅提椠”。唐·刘知几《史通·采撰》:“自古探穴藏山之士,~之客,何尝不征求异说,采摭群言,

  • 侏儒饱

    侏儒:身材矮小的畸形人。汉代东方朔来到长安,在公车署待诏,俸禄微薄,心中不平,就搞了一个恶作剧。他欺骗汉武帝身边赶马驾车的侏儒说:“皇上认为你们对朝廷没有什么益处,耕地做工当然比不上别人,当官从政又不

  • 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

    普:遍。 天底下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天子的辖地。 旧称封建君主占有全国的土地,拥有绝对的权威。语出《孟子.万章上》:“《诗》云:‘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’”(按:此诗见于《诗经.小雅

  • 班姬团扇

    源见“班姬咏扇”。泛指团扇。清袁枚《消夏诗十二首书扇寄何孝廉》之九:“班姬团扇情难舍,翻劝秋风缓缓归。”【典源】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,逾越礼制,寝盛于前。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

  • 蒲密之化

    《孔子集语》卷十《论政》引《韩诗外传》六:“子路治蒲三年,孔子过之,入境而善之曰:‘由恭敬以信矣。’”《后汉书.卓茂传》:“卓茂,以儒术举为侍郎,给事黄门,迁密令。……数年,教化大行,道不拾遗。……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