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利令智昏

利令智昏

形容因贪利而失去理智,不辨一切。《史记.平原君虞卿列传赞》:“太史公曰:平原君翩翩,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鄙语曰‘利令智昏’,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

主谓 为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,丧失理智。霍达《穆斯林的葬礼》:“蒲寿昌这个精明盖世的商人怎么偏偏留下了这样的疏漏? 唉,~,三年前,他完全被贪心给弄糊涂了!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逐利。→利欲熏心 惟利是图 财迷心窍 苍蝇见血 ↔淡泊寡欲 淡泊明志。 也作“利令智惛”。


解释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。

出处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平原君,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鄙语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
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,赵国宰相,战国四公子之一。赵孝成王四年(公元前262年),韩国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,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,就把上党十七个城池献给赵国。赵孝成王大喜,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,认为这是冯亭在打算引赵抗秦。

赵孝成王召见平原君赵胜商议此事,赵胜认为可以接受。于是赵王派他前去接受这些城池,并命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,由此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。赵孝成王六年(公元前260年),赵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,秦军包围赵军,活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。赵孝成王九年(公元前257年),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,情况十分危急。在平原君的游说下,楚、魏等国前来援救,才解了邯郸之围。

对于赵胜主张接受上党之地,司马迁并不认同。他在《史记》中评论说,平原君是乱世才子,可是看不到大的方面。俗话说‘私利会让人的心智昏乱’。平原君贪信冯亭的邪说,使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多达四十多万,而且还差一点让都城邯郸沦陷,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

近义利欲熏心

例句

一些官员忘了自己的身份、使命,利令智昏,作出了对不起人民的蠢事。


【词语利令智昏】  成语:利令智昏汉语词典:利令智昏

猜你喜欢

  • 胤案萤

    源见“囊萤照读”。形容勤学苦读。明李梦阳《新秋值雨十韵》:“胤案萤那聚,欧斋蛩已喧。”

  • 鹗章

    同“鹗书”。宋杨万里《谢永新大夫杨叔谘惠诗》:“鹗章塞得公车破,便合留渠立紫宸。”【词语鹗章】   汉语大词典:鹗章

  • 倾耳注目

    聚精会神地听,目不转睛地看,多用以表示敬畏。曹植(事迹见“下笔成章”条)因才华出众而为太子曹丕所忌。及曹丕即位,诛杀曹植同党,徙曹植于雍丘,又适东阿,并禁其和诸王亲戚来往。曹植悲愤交加,上疏曹丕说:“

  • 华菅茅束

    用白茅捆白华营。《诗.小雅.白华》:“白华营兮,白茅束兮。之子之远,俾我独兮。”俾,使。朱熹集注:“言白华为菅,则白茅为束;二物至微,犹必相须为用,何之子之远,而俾我独耶?”这是夫妇离别的诗。后人因用

  • 讲若画一

    讲:媾的假借字,媾犹和。画一:整齐。意为调和整齐。《汉书.曹参传》:“肖何为法,讲若画一;曹参代之,守而勿失,”述补 协调得非常整齐、清楚,有如画一那样简洁方便。《汉书·曹参传》:“萧何为法,~,曹参

  • 左传癖

    《世说新语.术解》“王武子善解马性”一则后梁刘孝标注引晋裴启《语林》:“武子(晋王济字武子)性爱马,亦甚别之。故杜预(西晋大臣,字元凯,京兆杜陵人,著有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,京兆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)

  • 哭阴山

    汉元帝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,把后宫美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。单于很高兴,上书说:“我保证东起上谷(今河北怀来),西止敦煌(今属甘肃),这漫长的边境地区的长久安定。请撤回汉朝守边的将士,让天下人享有永久的太

  • 触株兔

    源见“守株待兔”。喻自投罗网者。《三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六:“难张穿花翅,竟作触株兔。”

  • 宋聋

    《左传.宣公十四年》:“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,曰:‘郑昭宋聋,晋使不害,我则必死。’”晋.杜预注:“昭,明也。聋。暗也。”春秋时,楚庄王使大夫申舟出使齐国,嘱其“勿假道于宋”。在孟诸之役,申舟与宋结怨,

  • 寄岭头梅

    同“寄陇头梅”。宋晏幾道《生查子》词:“多情美少年,屈指劳菲近。谁寄岭头梅,来报江南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