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华亭鹤唳

华亭鹤唳

世说新语.尤悔》:“陆平原河桥败,为卢志所谗,被诛,临刑叹曰:‘欲闻华亭鹤唳,可复得乎?’”

陆机遭诬陷,成为晋“八王之乱”的牺牲品。临刑时想起当年游华亭,听鹤唳之往事。后以此用为悲叹不知及早隐退而受谗言、慨叹平生的典故。

唐.李白《行路难》三:“陆机雄才岂自保,李斯税驾苦不早;华亭鹤唳讵可闻,上蔡苍鸾何足道!”

李商隐《曲江》诗:“死忆华亭闻唳鹤,老忧王室泣铜驼。”


偏正 表示怀旧、想念之意。也常用来感叹世事变迁,仕途艰险,人生无常。语出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:“陆平原河桥败,为卢志所谗,被诛,临刑叹曰:‘欲闻华亭鹤唳,可复得乎?’”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。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,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。李白《行路难》之三:“~讵可闻,上蔡苍鹰何足道。”△多用于作感慨之辞。→鹤唳华亭 东门黄犬。也作“鹤唳华亭”。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:“陆平原(机) 河桥败,为卢志所谗,被诛。临刑叹曰:‘欲闻华亭鹤唳,可复得乎?’”注引《八王故事》曰:“华亭,吴由拳县郊外墅也,有清泉茂林。吴平后,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。”晋·裴启《语林》曰:“机为河北都督,闻警角之声,谓孙丞曰:‘闻此不如华亭鹤唳。’故临刑而有此叹。”《晋书·陆机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晋代陆机为河北大都督,率兵讨长沙王司马乂,列营自朝歌至河桥,鼓声闻数百里,后战败,被人进谗言,说他怀有异志,而被害于军中。临刑前,他感叹说:“想再听到华亭的鹤唳,哪里还能够呢?”华亭在吴地由拳县,陆机与其弟陆云曾在那里居住十余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做官被害,令人伤感、追悔; 或用以表现思念故土、旧游; 也以此咏鹤。

【典形】 悲鹤华亭、愁鹤唳、华亭别泪、华亭鹤、华亭鹤唳、华亭清唳、华亭日中言、华亭叹、华亭闻唳鹤、陆机禽、华亭归鹤怨、华亭一鹤、听华亭唳、华亭归梦、华亭闻鹤、鹤唳华亭。

【示例】

〔悲鹤华亭〕 宋·王安石《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》之三:“遂失词人空甫里,谩留悲鹤老华亭。”

〔愁鹤唳〕 清·王图炳《平原村》:“晚节不堪愁鹤唳,旧交闻已赋莼羹。”

〔华亭别泪〕 北周·庾信《鹤赞》:“九皋遥集,三山回归。华亭别泪,洛浦仙飞。”

〔华亭鹤〕 清·董以宁《行路难》:“后人更忆华亭鹤,前人已叹东门狗。”

〔华亭鹤唳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钓台移柳,非玉关之可望; 华亭鹤唳,岂河桥之可闻!”

〔华亭日中言〕 清·黄鷟来《咏怀》之六:“华亭日中言,杀身讵云智。”

〔华亭叹〕 元·张养浩 《沉醉东风》:“李斯有黄犬悲,陆机有华亭叹。”

〔华亭闻唳鹤〕 唐·李商隐《曲江》:“死忆华亭闻唳鹤,老忧王室泣铜驼。”

〔陆机禽〕 宋·苏舜钦《寄守坚觉初二僧》:“情深张翰鲙,梦想陆机禽。”


【词语华亭鹤唳】  成语:华亭鹤唳汉语词典:华亭鹤唳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寄奴

    药草名,即刘寄奴草。《本草.刘寄奴草》:李时珍说:“按李延寿《南史》云:宋高祖刘裕,小字寄奴。微时伐荻新州,遇一大蛇,射之。明日往。闻杵臼声。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,于榛林中捣药。问其故。答曰:‘我主为

  • 子训摩铜狄

    同“摩挲铜狄”。清袁枚《秋夜杂诗》之十一:“子训摩铜狄,宫人说上皇。”

  • 示疾

    佛家语。凡佛菩萨和高僧得病,都称“示疾”。因为他们本身被认为是上天应机缘而示现之身,故得病谓示现有疾。唐刘轲《唐玄奘塔铭》:“自示疾至于升神,奇应不可殚纪。”殚( ㄉㄢ dān 丹):尽。【词语示

  • 内相

    《新唐书.陆贽传》:“贽入翰林,年尚少,以材幸,天子尚以辈行呼而不名。在奉天,朝夕进见,虽外有宰相主大议,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,时号内相。”翰林学士本不应参与政事,但陆贽得宠常得参与,故后称翰林学士为内

  • 乐此不倦

    同“乐此不疲”。鲁迅《花边文学.安贫乐道法》:“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,一有兴趣,就无论什么事,都乐此不倦了。”见“乐此不疲”。鲁迅《花边文学·安贫乐道法》:“新法子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

  • 诗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

    诗:原指《诗经》,后亦泛指诗歌。兴( ㄒㄧㄥˋ xìng ):譬喻,联想。 读《诗》可以培养联想力,可以提高观察力,可以锻炼合群的性格,可以抒发怨恨的感情。 古代形容诗歌的特征和功能。语出《论语

  • 曹风

    源见“檄医头疾”。指曹操的头风病。唐李峤《檄》诗:“曹风虽觉愈,陈草始知名。”

  • 一枝梅信

    源见“陆凯传情”。表示朋友的问候和思念之情。亦指梅花开放的春讯。明杨珽《龙膏记.叙传》:“纵得一枝梅信,还隔着楚水巫山。”

  • 一苇渡江

    参见:折芦而渡

  • 凌云健笔

    凌(líng灵)云:直上云天;升向空中。此典指司马相如善于用笔写文章,使人读后如遨游天空。后以此典称颂文笔纵横,才气非凡。司马相如进献《大人赋》之后,汉武帝阅览大为高兴,飘飘然有直上云天之气概,好像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