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

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

堂堂:壮盛的样子。正正:整齐的样子。一作“整整”。 形容军容壮盛整齐。 也比喻行事光明正大。语出《孙子.军争》:“无要( ㄧㄠˊ yáo )正正之旗,勿击堂堂之陈(阵)。”后多引作〔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〕。《文选.钟会〈檄蜀文〉》李善注引《黄帝出军诀》:“始立牙之日,吉气来应,旗幡指敌。或从风而来,金铎之声扬以清,鼓鞞之音婉而鸣。是谓堂堂之阵,整整之旗。此大胜之征也。”宋.陈亮《又甲辰秋书》:“至于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,风雨雷电交发而并至,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,推倒一世之智勇,开拓万古之心胸,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,饱有余而文不足者,自谓差有一日之长。”明.李贽《续焚书.书汇.与周友山》:“盖自量心上无邪,身上无非,形上无垢,影上无尘,古称‘不愧’、‘不怍’,我实当之。是以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,日与世交战而不败者,正兵在我故也。”又比喻正规的文章。清.黄宗羲《论文管见》:“而世不乏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,皆以大文目之,顾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情者,所谓刳然无物者也。”清.吴乔《围炉诗话》卷二:“七绝乃偏师,非必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。有或斗山上,或斗地下者。”也单引〔堂堂之阵〕。三国.魏.钟会《檄蜀文》:“段谷侯和沮伤之师,难以敌堂堂之阵。”


【词语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】  成语: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汉语词典: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

猜你喜欢

  • 哭阮途

    同“哭穷途”。唐罗邺《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》:“正哭阮途归来得,更闻江笔赴嘉招。”

  • 王君飞舄

    同“王乔凫舄”。唐王昌龄《奉赠张荆州》诗:“王君飞舄仍未去,苏耽宅中意遥缄。”

  • 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

    参见:头痛炙头,脚痛炙脚其他 原指哪里有病就治哪里。后用以喻不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。《朱子语类·训门人》:“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,某向他说头痛炙头,脚痛炙脚,病在这上,只治这上便了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处事

  • 节取

    《左传.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《诗》曰:‘采葑采菲,无以下体。’君取节焉可也。”杜预注:“葑菲之菜,上善下恶,食之者不以其恶而弃其善,言可取其善节。”后因以“节取”指择善而取。明唐顺之《与陈苏山职方书》:

  • 战无不胜

    同“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”。《隋书.杨素传》:“将士股栗,有必死之心,由是战无不胜,称为名将。”述补 形容十分强大,百战百胜。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语出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战无不胜,而不知止者,身

  • 闻韶忘肉

    同“闻韶忘味”。金元好问《继遇轩和党承旨》之二:“大雅久不作,闻《韶》信忘肉。”

  • 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

    捉贼要拿到赃物,捉奸要抓住男女双方。 表示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语出元.李寿卿《伍员吹箫》一折:“常言道:捉贼见赃,捉奸见双。看你这个嘴脸,敢要和我打人命官司,也须得个见证人。”《清平山堂话本.简帖和尚

  • 烈日惊蜀犬

    同“蜀犬吠日”。清唐孙华《夏日园居杂咏》之十二:“烈日已应惊蜀犬,炎云惟是喘吴牛。”

  • 东阳瘦损

    同“东阳销瘦”。宋 周格非《绿头鸭》词:“须知道,东阳瘦损,不为伤春。”

  • 改而更张

    同“改弦更张”。《北史.崔鸿传》:“琴瑟不调,改而更张,虽明旨已行,犹宜消息。”见“改弦更张”。《北史·崔鸿传》:“琴瑟不调,改而更张,虽明旨已行,犹宜消息。”【词语改而更张】  成语:改而更张汉语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