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孟母三迁

孟母三迁

同“孟母择邻”。明汤显祖牡丹亭.闹殇》:“他背熟的班姬四诫从头学,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。”


主谓 孟母,孟轲的母亲。据传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学儒习礼而三次搬家迁居。事见汉·刘向《古列女传·母仪》。后以此比喻家长重视环境影响与子女成长的关系。《说岳全传》12回:“心承~教,腹饱陈平六出奇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教育方面。也作“断机择邻”。


【典源】 汉·刘向 《列女传》:“邹孟轲之母也,号孟母。其舍近墓。孟子之少也,嬉游为墓间之事,踊跃筑埋。孟母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。’乃去,舍市傍。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。孟母又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。’复徙,舍学宫之傍。其嬉游乃设俎豆,揖让进退。孟母曰:‘真可以居吾子矣。’遂居之。及孟子长,学六艺,卒成大儒之名。”

【今译】 邹国孟轲的母亲,人称孟母。她的家邻近墓地。孟子年幼时,玩耍都学墓地里的挖坟筑墓这些事。孟母见了说:“住在这地方对孩子没好处。”于是迁走,住在市场旁边。孟子玩耍又模仿商人做买卖的事。孟母又说:“住在这地方对孩子没好处。”于是又迁走,住在学校旁边。这回孟子玩耍都学的是祭祀行礼这些事了。孟母说:“这才是孩子住的地方啊。”于是定居下来。孟子长大后,学习六艺 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,终于成为大儒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母亲贤德,教子有方; 也用以指好邻居。

【典形】 卜邻、门衰孟母、孟邻、孟母邻、三迁、三徙、三移孟母、择邻、训子孟轲贤、三迁孟母、慈母择邻、孟家邻。

【示例】

〔卜邻〕 唐·杜甫《孟氏》:“卜邻惭近舍,训子学谁门。”

〔门衰孟母〕 清·归庄《冬日感怀》之九:“门衰孟母离簧舍,世乱颜生失郭田。”

〔孟邻〕 唐·杜甫《寄张十二山人彪》:“历下辞姜被,关西得孟邻。”

〔孟母邻〕 宋·苏轼《潘推官母李氏挽词》:“杯盘惯作陶家客,弦诵尝叨孟母邻。”

〔三迁〕 清·丘逢甲《题寒机课子图》:“机声古屋三迁梦,灯影寒窗五夜心。”

〔三徙〕 三国·曹操《善哉行》:“既无三徙教,不闻过庭语。”

〔三移孟母〕 元·白朴《墙头马上》:“我便似八烈周公,俺夫人似三移孟母。”

〔择邻〕 唐·元稹《追封孔戣母韦氏等》:“惟嫔之礼,始自敬姜; 择邻之规,优于孟母。”


【词语孟母三迁】  成语:孟母三迁汉语词典:孟母三迁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塘一出

    《晋书.祖逖传》:“逖以社稷倾覆,常怀振复之志。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,逖遇之如子弟。时扬土大饥,此辈多为盗窃,攻剽富室,逖抚慰问之曰:‘比复南塘一出不?’或为吏所绳,逖辄拥护救解之。谈者以此少逖(少,以

  • 楚甸供王

    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:齐桓公伐楚,管仲责楚使臣曰:“尔贡苞茅不入,王祭不共,无以缩酒,寡人是征。”《韩非子》卷十一《外储说左上》:“仲父曰:‘必不得已,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,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。’

  • 十步芳草

    汉.刘向《说苑.谈丛》:“十步之泽,必有香草;十室之邑,必有忠士。”汉.王符《潜夫论.实贡》:“夫十步之间,必有茂草;十室之邑,必有俊士。”芳草、茂草都比喻贤人或才士。“十步之内,必有芳草”比喻处处都

  • 鸤鸠仁

    同“鸤鸠之仁”。唐卢仝《感古》诗之三:“毁坼维鹊巢,不行鸤鸠仁。”

  • 相如涤卮

    同“相如涤器”。卮,酒器。宋梅尧臣《送李南玉》诗:“买臣尝负薪,相如犹涤卮。”

  • 不利市

    意思是运气不好,不顺利,不吉利。宋代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三:“夏侯孜相国未偶,伶俜风尘,蹇驴无故坠井。每及朝士之门,舍逆旅之馆,多有龃龉。时人号曰‘不利市秀才’。”龃龉:上下齿不相配合,比喻意见不合。

  • 曲逆宰肉

    源见“陈平分肉”。陈平仕汉,封曲逆侯。谓称人办事公正合理,富有才干。清 计元坊《励志诗》:“曲逆方宰肉,一乡已称善。”

  • 邪叟

    源见“一钱太守”。本指汉时居住若邪山谷赠钱给刘宠的老人。泛指欢送的老人。南朝 梁任昉《齐竟陵文宣王行状》:“邪叟忘其西昃,龙丘狭其东皋。”【词语邪叟】   汉语大词典:邪叟

  • 相忍为国

    《左传.昭公元年》:“曾夭御季孙以劳之,旦及日中,不出。曾夭谓曾阜旦:“旦及日中,吾知罪矣。鲁以相忍为国也,忍其外,不忍其内,焉用之?’”忍:容忍、让步。后因以“相忍为国”作为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克制、忍

  • 言之谆谆,听之藐藐

    说的人耐心恳切,而听的人则不以为意。形容徒费唇舌。语出《诗.大雅.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明无名氏《三化邯郸》第二折:“言之谆谆,听之藐藐,良药苦口,信有之矣。”亦作“言者谆谆,听者藐藐”。廖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