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愚公移山

愚公移山

比喻毅力顽强,不怕困难,有志竟成,人定胜天。北山愚公,年近九十,因屋前太行、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,决心把山铲平。智叟笑他愚蠢。愚公说,我死有子,子又有孙,孙又生子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每天挖山不止。上帝为之感动,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。

【出典】:

列子·汤问》:“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,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谋曰:‘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’杂然相许。其妻献疑曰:‘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’杂曰:‘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’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簸畚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,始龀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‘甚矣,汝之不惠,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’北山愚公长息曰:‘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!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,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’河曲智叟亡以应。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”

【例句】:

《毛泽东选集》卷三《愚公移山》:“中国古代有个寓言,叫做愚公移山。”


主谓 据《列子·汤问》载:北山愚公,年近九十。屋前太行、王屋二山阻碍出入,他决心把它们铲平。智叟认为是做不到的事,笑他愚蠢。愚公说:我死了有儿子,儿子死后有孙子。子子孙孙不绝,而山不会加高,为什么会做不到呢? 因此每天挖山不止。天帝受到感动,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。后用愚公移山作为知难而进,有志竟成的典故。邹韬奋《抗战以来·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》:“昔人称‘~’等于神话,现在以‘人力移地’,竟成事实。”△褒义。常用于赞颂坚持不懈,怀有必胜信念的坚毅精神。→精卫填海 心坚石穿 铁杵磨针 艰苦奋斗 铁杵成针 ↔望而却步 畏葸不前


【典源】 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太形(行)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,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谋,曰:‘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’杂然相许。…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勃海之尾。……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,曰:‘甚矣汝之不惠! 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; 其如土石何?’北山愚公长息曰:‘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; 曾不若孀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 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; 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’河曲智叟亡以应。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 (cuo) 朔东,一厝雍南。自此,冀之南、汉之阴无陇断焉。”

【今译】 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圆有七百里,高有万仞,原来在冀州南,河阳北。北山愚公年已九十,住居前便是大山,出入很不方便,召集全家商议说:“我带你们全力平掉大山,让路一直通往豫南,到达汉水北,怎样?”大家纷纷响应。于是愚公率领子孙,每天挖山开石,将土石挑到渤海边倒掉,寒来暑往,才运一次。河曲智叟笑着劝阻他说:“你太不明智了! 像你这么大的年纪,连山上的一棵草木也弄不掉,还能对付这多的土石吗?”北山愚公长叹:“你的顽固,真是没法说啊,还不如寡妇小孩子。虽然我死了,还有儿子,儿子又有孙子,孙子又会有后代,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。而山不会再增高,为什么挖不平呢?”河曲智叟无话可答。山神闻知,害怕他长久挖下去,报告了天帝。天帝感其诚意,命神人夸蛾氏二人将山背走,一放在朔东,一放在雍南,从此,冀南汉阴便没有高山险阻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有决心,有毅力,不怕艰难险阻。

【典形】 北公、北山愚、操蛇北叟、河滨叟、夸娥、移山、移山志、移太行、负锸移山、山能移、愚公术。

【示例】

〔北公〕 宋·陆游《病足久败游山之兴》:“东姥自无缘见佛,北公那有力移山。”

〔北山愚〕 宋·范成大《蟠龙岭》:“虽云北山愚,聊快南溟运。”

〔操蛇北叟〕 清·钱谦益《再次茂之他字韵》之三:“逐鹿南公车乘少,操蛇北叟子孙多。”

〔河滨叟〕 清·钱谦益《辛未元旦次除夕韵》:“移山莫问河滨叟,卜宅还招栗里邻。”

〔夸娥〕唐·皮日休《游毛公坛》:“将山待夸娥, 以肉投猰㺄。”

〔移山〕 北周·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岂冤禽之能塞海,非愚叟之可移山。”

〔移山志〕 唐·罗隐《投浙东王大夫》:“题柱心犹壮,移山志未忘。”

〔移太行〕 宋·陆游《闭户》:“书生正可蹈东海,世事漫思移太行。”


【词语愚公移山】  成语:愚公移山汉语词典:愚公移山

猜你喜欢

  • 料虎须

    同“撩虎须”。清顾炎武《赴东》诗之二:“无为料虎须,危机竟不悛。”【词语料虎须】   汉语大词典:料虎须

  • 五人墓

    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阉党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、杨念如、沈扬、马杰、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。天启年间阉党执政,朝政黑暗。苏州织造太监李实、巡抚毛一鹭阿附魏忠贤,残酷压迫、盘剥人民,激起市民强烈不满。天启六年(1

  • 三危放逐

    源见“四凶”。指贬逐至边荒地区。唐杜甫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:“五岭炎蒸地,三危放逐臣。”

  • 冰消瓦解

    比喻事物彻底消释、涣散或崩溃。晋成公绥《云赋》:“于是玄气仰散,归云四聚:冰消瓦解,奕奕翩翩。”亦作“冰散瓦解”。《三国志.魏志.傅嘏传》裴松之注引司马彪《战略》:“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虏必冰散瓦解,

  • 三上

    宋代欧阳修谓作文最宜于构思的三种场所。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二:“余因谓希深曰:‘余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三上:乃马上、枕上、厕上也。盖惟此,尤可以属思尔。’”【词语三上】   汉语大词典:三上

  • 梦尽失欢

    《文选》卷十九战国楚.宋玉《神女赋序》:“其夜王寝,果梦与神女遇……玉曰:‘其梦若何?’王曰:‘晡夕之后,精神恍忽……见一妇人,状甚奇异,寐而梦之,寤不自识。’罔兮不乐,怅然失志。”楚词人宋玉在《神女

  • 恋阙

    阙:宫阙。指臣子依恋朝廷。唐代崔湜《至桃林塞作》诗:“丹心恒恋阙,白首更辞亲。”【词语恋阙】   汉语大词典:恋阙

  • 雕虫末技

    同“雕虫小技”。清纳兰性德《赋论》:“即诗赋一道,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,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,吾未见扬雄之《法言》、《太玄》可直驾《离骚》而上之。”见“雕虫小技”。【词语雕虫末技】  成语:雕虫末技汉

  • 尚方请剑

    源见“朱云折槛”。指廷臣犯颜直谏,请求除奸。宋刘克庄《木兰花慢.寿王实之》词:“为是尚方请剑,汉廷多惮朱云。”

  • 道殣相枕

    见“道殣相望”。【词语道殣相枕】  成语:道殣相枕汉语大词典:道殣相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