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武并用

文武并用

指陆贾回答高祖刘邦说:文治武功要合并运用。后以此典指既重文治,又重武功,两手并用。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,建立汉朝,不懂文治,儒生陆贾却经常在他面前称说《诗》、《书》。刘邦骂道:老子的天下是靠骑马打仗用武力得到的,要读什么《诗》、《书》!陆贾回答说:“您在马上作战取得天下,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?且看商汤王、周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,便顺应形势以文治巩固政权,文治武功合并运用,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!从前吴王夫差和智伯穷兵黩武以至败亡;秦朝使用严刑苛法不加改变,终于毁灭自己。当时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以后,施行仁义,效法古代圣王,陛下又怎么能够取得天下?”此典又作“文武之道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97《郦生陆贾列传》2699页:“陆生曰:‘居马上得之,宁可以马上治之乎?且汤(商汤王)、武(周武王)逆取而顺守之,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也。昔者吴王夫差(春秋末期吴国国君,曾带兵攻越、败齐,与晋争霸,后被越国战败,自杀)、智伯(春秋末期晋国大夫,曾与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范氏、中行氏土地,后又想灭赵氏,反被赵氏所灭)极武而亡;秦任刑法不变,卒灭赵氏(指秦王朝。秦始皇祖先一支造父被封于赵城,因此姓赵。嬴姓与赵姓同祖先,故秦始皇嬴政也称赵政)。乡使(假使)秦已并天下,行仁义,法先圣,陛下安得而有之?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文武并用,垂拱而治。” 唐·房玄龄等撰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诚宜经纶稽古,建明学业,以训后生,渐之教义,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,俎豆之仪幽而更彰。” 唐·刘禹锡《上门下裴相公》:“夫异同之论,我以独见剖之;文武之道,我以全材统之;崇高之位,我以大功居之。”


主谓 既重视文治,又重视武功。语本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居马上得之,宁可以马上治之乎? 且(商)汤、(周)武逆取而以顺守之,文武兼用,长久之术也。”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~,垂拱而治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治国之道方面。→文治武功↔文恬武嬉


【词语文武并用】  成语:文武并用

猜你喜欢

  • 鹢退

    源见“六鹢风”。指遇风而退。清袁枚《净慈寺回舟湖中风雨暴作》诗:“小舟如鹢退,高浪比人长。”【词语鹢退】   汉语大词典:鹢退

  • 竹管开花

    源见“梦笔生花”。喻文才大进。清蒲松龄《二月为螽斯复仇七宅启》:“非是柳条洒汁,不沾处士之衣;只缘竹管开花,未入书生之梦。”

  • 张翰思归

    源见“莼羹鲈脍”。表示思乡归隐之意。唐白居易《端居咏怀》:“贾生俟罪心相似,张翰思归事不如。”唐张祜《汴上送客》诗:“张翰思归何太切,扁舟不住又东归。”

  • 八百诸侯

    八百:表示多数,虚指。诸侯:各小国国君。规定要服从王命,定期朝贡述职,有出军赋与服役义务。此典指周武王不约而与八百诸侯会师,诸侯都说,商纣王可以讨伐。【出典】:《史记》卷4《周本纪》120页:“是时,

  • 亭亭玉立

    亭亭:高耸直立的样子。多用来形容体态修长的少女或挺拔秀丽的树木。徐之才,北齐人,天统四年(568年)官至尚书左仆射。徐之才精通医术,当时的皇帝武成帝高湛由于酒色过度而得病,召徐之才看病。武成帝高湛对他

  • 衔冰吐雹

    宋洪迈《夷坚乙志.嵩山三异》载:嵩山有大蜥蜴数百,吸水后即吐冰球,随雷声化为雨雹下降。后用为雨雹大作之典。宋苏轼《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》:“长笑蛇医一寸腹,衔冰吐雹何时足?”【词语衔冰吐雹】  成语:

  • 天华乱坠

    同“天花乱坠”。《景德传灯录.令遵禅师》:“聚徒一千二千,说法如云如雨,讲得天华乱坠,只成个邪说争竞是非。”此为本义。见 “天花乱坠”。《景德传灯录·令遵禅师》:“聚徒一千二千,说法如云如雨,讲得~,

  • 居山庚桑楚

    源见“庚桑畏垒”。形容隐逸无为。宋辛弃疾《鹧鸪天.睡起即事》词:“居山一似庚桑楚,种树真成郭橐驼。”

  • 牛星织女

    同“牛郎织女”。宋张先《菩萨蛮.七夕》词:“牛星 织女年年别,分时不及人间物。”【词语牛星织女】  成语:牛星织女汉语大词典:牛星织女

  • 救火扬沸

    水沸滚时只管高扬沸水而不去抽薪灭火,比喻只治标不治本,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《史记.酷吏列传》:“当是之时,吏治若救火扬沸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:“言本弊不除,则其末难止。”连动 扬沸,舀开水。为了灭火却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