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质彬彬

文质彬彬

原指既有高深的知识,又有雅致的风度。后来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斯文,态度闲雅。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文人的一般要求。他认为,如果朴实超过了文采,不免陷于粗野;而文采超过朴实,则又陷于虚夸。朴实和文采配合得当,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君子。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勃《三国论》:“文帝富于春秋,光膺禅位,临朝恭俭,博览坟籍,文质彬彬,庶几君子者也。” 《古今杂剧》元《费唐臣贬黄州》三:“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,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。” 《毛泽东选集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做文章,不是绘画绣花,不能那样雅致,那样从容不迫,文质彬彬,那样温良恭俭让。革命是暴动,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。”


主谓 彬彬,谐调配合。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,态度从容。语出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《镜花缘》15回:“唐敖看那尹玉生得~,极其清秀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举止态度方面。→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温柔敦厚 斯斯文文 ↔袒裼裸裎 敞胸露怀暴戾恣睢。也作“彬彬文质”、“文质斌斌”。


解释文:文雅。质:朴实。彬彬: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。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,既有文采,又很朴实。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。

出处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
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,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。他说:“如果过于朴实,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,就显得粗陋;如果过于文雅,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,则会显得浮华。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,配合得当,才是君子。”

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,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,后代将其加以推广,应用到为人处世、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,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,只有两者配合得当,才称得上完美、完善。

近义温文尔雅

例句

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,显得文质彬彬的。


【词语文质彬彬】  成语:文质彬彬汉语词典:文质彬彬

猜你喜欢

  • 梁鸿案

    源见“举案齐眉”。表示夫妻敬爱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三本二折:“他人行别样亲,俺根前取次看,更做到孟光接了梁鸿案。”【词语梁鸿案】   汉语大词典:梁鸿案

  • 伐罪吊民

    见“吊民伐罪”条。见“吊民伐罪”。南朝梁·任昉《百辟劝进今上笺》:“~,一匡靖乱。”【词语伐罪吊民】  成语:伐罪吊民汉语大词典:伐罪吊民

  • 建瓴之势

    见“高屋建瓴”条。【词语建瓴之势】  成语:建瓴之势

  • 绕鹊

    同“绕惊乌”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吹台避暑》:“似诉年光流欲去,正绕鹊休枝,惊蝉坠露。”

  • 藜火燃太乙

    同“藜杖夜悬”。清查慎行《传经堂歌卓次厚属赋》:“煌煌藜火燃太乙,种种琅函发大酉。”

  • 寝丘之志

    《吕氏春秋.异宝》:“孙叔敖疾将死,戒其子曰:‘王数封我矣,吾不受也。为我死,王则封汝,必受无利地。楚越之间,有寝之丘者,此其地不利,而名甚恶。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,可长有者唯此也。’”《史记.滑稽列传

  • 沧海成田

    同“沧海桑田”。宋李璮《水龙吟》词:“世变沧海成田,奈群生、几番惊扰。”康有为《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》:“火山流金,沧海成田,历阳成湖,地以善变而能久。”

  • 点朱衣

    源见“朱衣点头”。指科举中选。明阮大铖《燕子笺.入闱》:“暂点朱衣收秀士,好开青眼看娇娃。”【词语点朱衣】   汉语大词典:点朱衣

  • 强凫变鹤

    源见“断鹤续凫”。比喻办事违反规律,主观荒唐。清李渔《闲情偶记.词曲下》:“予所谓多,谓不可删逸之多,非唱沙作米、强凫变鹤之多也。”【词语强凫变鹤】  成语:强凫变鹤汉语大词典:强凫变鹤

  • 黄粱高枕

    同“黄粱梦”。元张可久《柳营曲.山中书事》曲:“一梦黄粱高枕,千年《白雪》遗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