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新亭对泣

新亭对泣

晋书.王导传》:“过江人士,每至暇日,相要出新亭饮宴。周?中坐而叹曰:‘风景不殊,举目有江河之异。’皆相视流涕。惟导愀然变色曰:‘当共戮力王室,克复神州,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!’众收泪而谢之。”后因以“新亭对泣”为哀叹故国沦亡、无力回天的典故。唐吴融《过渑池书事》诗:“莫道新亭人对泣,异乡殊代也沾衣。”宋刘辰翁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旧日登楼长笑,此日新亭对泣。”


偏正 新亭,亭子名,在今南京市。东晋时一些南渡的士大夫,常在新亭饮宴,对当时偏安局面伤感而互相流泪。比喻忧时忧国,表示思念故国。语本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过江人士,每至暇日,相邀出新亭饮宴。周凯中坐而叹曰:‘风景不殊,举目有河山之异。’皆相视流涕。惟导愀然变色曰:‘当共戮力王室,克复神州,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!’”宋·陆游《追感往事》:“不望夷吾出江左,~亦无人。”△常用以形容怀念故国的悲愤心情。→楚囚对泣 楚囚相对


【典源】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过江诸人,每至美日,辄相邀新亭,藉卉饮宴。周侯中坐而叹曰:‘风景不殊,正自有山河之异!’皆相视流泪。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:‘当共勠力王室,克复神州,何至作楚囚相对?’”《晋书·王导传》亦载, 中作“周��中坐而叹曰:‘风景不殊,举目有江河之异。’”

【今译】 西晋末年,中原战乱,晋室渡江南迁,在建康 (今南京) 建立东晋。当时大批官员、士人等也随之南渡而来。有些官员每至闲暇晴好之日,就在新亭 (在今南京市南) 聚会,在草地上饮宴。 有次周��在座中叹息道:“风光照旧,但举目一望,山河却变了!”大家相对流泪。只有丞相王导正言厉色地说:“我们正应当齐心合力扶佐王室,收复失地,何必像楚囚那样哭泣?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山河沦落,离乡背井的家国之痛。

【典形】 悲王导、楚囚相对、对泣楚囚、对泣新亭、风景不殊、举目江河、举目山河异、泣新亭、叹新亭、涕泪新亭、痛哭新亭、新亭对泣、新亭堕泪、新亭风景、新亭举目、新亭泪、收泣新亭、泪洒新亭、新亭流涕、新亭相泣、新亭哭、风景异山河、楚囚对泣、对泣效楚囚、不须向新亭、新亭楚囚泪、泪阁新亭、河山不异、回道新亭、风景非殊、新亭望、新亭恨、惨新亭、访新亭。

【示例】

〔悲王导〕 元·萨都拉《上赵凉园公》:“新亭不必悲王导,彭泽何曾改晋年。”

〔楚囚相对〕 清·秋瑾《感时》 之一:“楚囚相对无聊极,樽酒悲歌泪涕多。”

〔对泣楚囚〕清·黄景仁《风流子·送黍维归宜兴》:“算对泣楚囚,聚原无益,恋群小鸟,别又堪伤。”

〔对泣新亭〕 宋·陆游《水乡泛舟》:“悲歌易水轻燕侠,对泣新亭笑楚囚。”

〔风景不殊〕 元· 鲜于枢《念奴娇》:“风景不殊,溪山信美,处处堪行乐。”

〔举目江河〕 宋·陈亮《贺新郎·同刘元实》:“举目江河休感涕,念有君如此何愁虏。”

〔举目山河异〕 唐·李白《金陵新亭》:“举目山河异, 偏伤周��情。”

〔泣新亭〕 宋·陆游《夜泊水村》:“老子犹堪绝大漠,诸君何至泣新亭。”

〔叹新亭〕 明·张煌言《追往》:“肝脑总应涂旧阙,须眉谁复叹新亭。”

〔涕泪新亭〕 清·丘逢甲 《十用前韵》之二:“涕泪新亭果何益?有人江左薄夷吾。”

〔痛哭新亭〕 明·陈子龙《秋日杂感》之一:“振衣独上要离墓,痛哭新亭一举杯。”

〔新亭对泣〕 宋·陆游《追感往事》之五:“不望夷吾出江左,新亭对泣亦无人。”

〔新亭风景〕 宋·辛弃疾《水龙吟·为韩南涧尚书寿》:“长安父老,新亭风景,可怜依旧!”

〔新亭举目〕 唐·杜甫《十二月一日》:“新亭举目风景切,茂陵著书消渴长。”

〔新亭泪〕 宋·杜《酹江月·石头城》:“斜日荒烟,神州何在?欲堕新亭泪。”


【词语新亭对泣】  成语:新亭对泣汉语词典:新亭对泣

猜你喜欢

  • 潢污之荐

    源见“潢污可荐”。指以诚心祭祀。前蜀杜光庭《醮名山灵化词》:“爰择良日,仰报威灵,远中昭告之诚,辄罄潢污之荐。”

  • 下马草露布

    源见“倚马才”。形容人文思敏捷。清蒲松龄《大捷》:“下马而草露布,不过书生;破浪而乘长风,亦犹人子。”

  • 别姬

    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……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……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

  • 积恶余殃

    作多了恶,即使自身未受惩罚子孙也会得到恶报。《说苑.谈丛》:“天与不取,反受其咎,时至不迎,反受其殃。天地无亲,常与善人。天道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恶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参见“

  • 瑚琏质

    同“瑚琏”。宋苏轼《送程之邵签判赴阙》诗:“念君瑚琏质,当今台阁宜。”

  • 华玉刻姬

    《太平御览》卷八十二“皇王部七”引《纪年》曰:‘后桀(即夏桀,为夏后氏末代亡国之君)命扁(扁,桀的带兵将领)伐山民(《楚辞.天问》所谓‘伐蒙山’即此),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三引《纪年》作‘伐珉山’(《太

  • 倚门恋

    同“倚门倚闾”。唐赵嘏《洛中逢卢郢石归觐》诗:“不堪俱失意,相送出东周。缘切倚门恋,倍添为客愁。”

  • 野狐涎

    宋.曾敏行《独醒杂志》卷七:传说以小口罂盛肉埋于野,狐欲食而喙不得入,馋涎流滴罂内,渍入肉中。取其肉晒为脯末,食之令人迷惑而生幻影。涎,唾液。相传狐狸的唾液有迷惑人的作用。后因以“野狐涎”用为迷惑人的

  • 高义薄云

    薄:迫近。原指文章的义理很高,迫近云天。后主要用来形容情深义重。沈约在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后阐述了对以前各著名文人词赋家的看法,他说:“自周王朝衰微以来,文学英俊辈出,屈原、宋玉开一代先河,贾谊、司马相

  • 素文

    源见“素王”。又《文选.班固〈幽通赋〉》:“素文信而底麟兮,汉宾祚于异代。”李善注:“孔子作《春秋》,素王之文,以明示礼度之信而致麟。”谓发扬素王之道的文章,特指《春秋》。唐王建《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