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方进坏陂

方进坏陂

方进:翟方进,字子威,汉成帝时丞相。陂(bēi卑)):围有堤障的水泽。汉成帝时,河南汝阳有一名叫鸿隙的水泽,因为有它的润泽与灌溉,汝阳郡土地丰饶肥沃。后来,因关东地区几次洪水泛滥,鸿隙陂积水四溢,造成灾害。丞相翟方进和御史大夫孔光商议,决定派遣官员前去考察,认为把陂水泄放掉,能扩大肥美的耕田,还能省却修堤防洪的花费,清除水患,就上奏成帝,将鸿隙陂水排泄掉了。到了翟方进失势后,当地百姓就把一切罪恶都推到翟方进身上。说翟方进本想占有陂下良田,因未能得逞才上奏皇帝把陂水放干的。到了王莽专权时,汝阳郡常闹旱灾,人们又怨恨当年下令放掉陂水的翟方进。当地童谣唱道:“放掉陂水的是谁?就是那个翟子威。使我只能吃上豆芋羹。反来复去反来复,陂泽应当再恢复。此言是谁来指点?天上飞来两黄鹄。”后以此典言兴修水利,或咏世事无常,得失易变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84《翟方进传》3440页:“初,汝南旧有鸿隙大陂,郡以为饶,成帝时,关东数水,陂溢为害。(翟)方进为相,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,以为决去陂水,其地肥美,省堤防费而无水忧,遂奏罢之。及翟氏灭,乡里归恶,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。王莽时常枯旱,郡中追怨方进,童谣曰:‘坏陂谁?翟子威。饭我豆食羹芋魁。反乎覆,陂当复。谁云者?两黄鹄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轼《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》:“江湖开塞古有数,两鹄飞来告成坏。” 宋·陆游《复湖》:“共知陂坏行当复,敢恨台高既已倾。” 宋·陆游《南池》:“陂复岂惟民食足,渠成终助霸图雄。” 宋·陆游《长安道》:“人生易尽朝露晞,世事无常坏陂复。” 宋·范成大《围田叹四绝》:“安得能言两黄鹄,为君重唱复陂谣。” 明·汤显祖《寄前太守胡公》:“谁言去后陂当复,正忆年时榻每悬。” 清·顾炎武《兄子洪善北来言及吴中开淞江》:“五十年来羹芋魁,顿令泽国生蒿莱。” 清·唐孙华《煨芋》:“鹄陂豆饭堪同饱,富贵无心问懒残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初,汝南旧有鸿隙大陂 (bei),郡以为饶。成帝时,关东数水。陂溢为害。方进为相,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椽行视,以为决去陂水,其地肥美,省堤防费而无水忧,遂奏罢之。及翟氏灭,乡里归恶,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。王莽时常枯旱,郡中追怨方进,童谣曰:‘坏陂谁? 翟子威。饭我豆食羹芋魁。反乎覆,陂当复。谁云者? 两黄鹄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汉时,汝南有一片湖水名鸿隙大陂,靠它的灌溉,郡中土地丰饶。成帝时,关东几次发大水,陂水溢流为害。翟方进为丞相,派遣下属视察,认为把陂水放掉,留下的土地肥沃,可省去堤防的费用又没有水患,于是上奏将陂水放去。及到翟氏失势,乡里百姓追究他的过恶,说翟方进本是要占有陂下的良田,因得不到才上奏放掉陂水。到了王莽时当地常闹旱灾,郡中怨恨翟方进,有童谣唱道:“坏陂的人是谁,翟子威是他的名,让我只能吃豆饭和芋羹。反覆再反覆,陂水终当再恢复。这话谁来说? 天上两黄鹄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兴办治理水利;或用以事物反覆; 或以“芋魁饭豆”等指粗粝的饭食。

【典形】 陂坏当复、复陂谣、羹芋魁、鹄陂、两鹄、两黄鹄、芋魁饭豆、思两鹄、平陂往复、双黄鹤。

【示例】

〔陂坏当复〕 宋·陆游《复湖》:“共知陂坏行当复,敢恨台高既已倾。”

〔复陂谣〕 宋·范成大《围田叹四绝》:“安得能言两黄鹄,为君重唱复陂谣。”

〔羹芋魁〕 清·顾炎武《兄子洪善北来言及吴中开淞江》:“五十年来羹芋魁,顿令泽国生蒿莱。”

〔鹄陂〕 清·唐孙华《煨芋》:“鹄陂豆饭堪同饱,富贵无心问懒残。”

〔两鹄〕 宋·苏轼《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》:“江湖开塞古有数,两鹄飞来告成坏。”

〔两黄鹄〕 宋·苏轼《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》:“定须却致两黄鹄,新与上帝开濯龙。”

〔芋魁饭豆〕 宋·苏轼《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》:“拂衣自注下下考,芋魁饭豆吾岂无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斗龙光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谓直射星斗的剑光。因丰城剑之一为龙泉,故称剑光为龙光。亦比喻志士豪情。清钱谦益《读新修滕王阁诗文集》诗之一:“夜深南斗龙光起,不为干将在狱中。”

  • 苍鹰垂翅

    源见“郅都苍鹰”。比喻酷吏隐退。北齐樊逊《刑罚宽猛对》:“天下自治,大道公行。乳兽含牙,苍鹰垂翅。”

  • 无面见江东

    指项羽惨败,深感无脸面逃回江东见父老乡亲。后以此典比喻因失败或事业不显而深感惭愧,无脸面见人;也比喻辜负亲朋前辈期望而不好意思见人;亦作自谦之语。项羽率少数残兵败将从垓下突围,败至乌江(今安徽和县东北

  • 上元夫人

    《太平广记》三“汉武帝”引《汉武内传》:“王母乃遣侍女郭密香与上元夫人相问,……帝因问王母:‘不审上元何真也?’王母曰:‘是三天上元之官,统领十万玉女名箓者也。’”据《汉武内传》载称,上元夫人降尊于刘

  • 大笔

    同“大手笔”。《新唐书.崔融传》:“朝廷大笔,多手敕委之,其《洛出宝图颂》尤工。”【词语大笔】   汉语大词典:大笔

  • 携谢妓

    源见“东山携妓”。写游乐生活。唐李白《忆东山二首》诗之二:“我今携谢妓,长啸绝人群。”

  • 蜡凤嬉

    《南史.王僧虔传》:“父昙首与兄弟集会子孙,任其戏适。僧达跳下地作彪子。时僧虔累十二博棋,既不坠落,亦不重作。僧绰采蜡烛珠为凤凰。”蜡凤,蜡泪制的凤凰。后因以“蜡凤嬉”为少年嬉戏之典。宋辛弃疾《南乡子

  • 春蛇秋蚓

    同“春蚓秋蛇”。明宋濂《〈书史会要〉序》:“近世以来,徇末而忘本,濡毫行墨,春蛇秋蚓之连翩。”见“春蚓秋蛇”。【词语春蛇秋蚓】  成语:春蛇秋蚓汉语大词典:春蛇秋蚓

  • 陶家柳

    晋.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”晋陶潜字渊明,以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辞去彭泽县令。后刘裕建宋,渊明耻不复仕,隐居故里,号为“五柳先生”。后因用为

  • 三闾大夫

    战国时楚国官名,职掌楚王族昭、屈、景三氏。也特指屈原。汉代王逸《离骚序》:“屈原与楚同姓,仕于怀王,为三闾大夫。三闾之职,掌王族三姓,曰昭、屈、景。屈原序其谱属,率其贤良,以厉国士。”《史记.屈原贾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