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穷乃工诗

穷乃工诗

唐.韩愈《荆潭唱和诗序》:“夫和平之音淡薄,而愁思之声要妙;欢愉之辞难工,而穷苦之言易好也。”

宋.欧阳修《梅圣俞诗集序》:“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。夫岂然哉?盖世所传诗者,多出于穷苦人之辞也。凡士之蕰其所有,而不得施于世者,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,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,往往探其奇怪;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,其兴于怨刺,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,而写人情之难言;盖愈穷则愈工。然则非诗之能穷人,殆穷者而后工也。”

什么叫“穷乃工诗”?不是说穷就能写出好诗来,而是说诗人处于穷困的折磨中,容易写出有真情实感、思想性和艺术性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好诗。为什么说“穷乃工诗”呢?要而言之有以下几点:第一是处于社会的底层,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,因而言之有物。第二,由于遭受打击与困苦的折磨,使诗人凝成感情的郁结,因而有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概括力和饱满愤发的激情。第三,由于和广大的群众情感呼吸息息相通,因而是非爱憎往往具有人民性的价值。第四,由于能深入地接触并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生活现象,不但易于激发创作的灵感,而且状物抒情摹景写人都能纯熟巧妙地驾驭各种艺术手段,准确自然地加以表现。第五,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在人民群众中,穷苦使诗人能够接近语言的源泉,这就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。第六,困苦中流出的是血泪凝成的真情实感,因而发聋震瞆,能点燃他人的心灵之火焰。它决非矫柔造作,无病呻吟,思絮平庸,内容空洞,面孔苍白,语言枯燥的上流社会的应酬之作所可比拟的。后因用为贫穷往往能激发好诗的典故。

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一《曾原伯屡劝居城中而仆方欲自梅山入云门今日病酒偶得长句奉寄》:“酒能作病真如此,穷乃工诗却未然。”此反用其意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黜柳士师

    源见“柳惠三黜”。指为官直道而屡受挫折的人。唐刘禹锡《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》诗:“重临事异黄丞相,三黜名惭柳士师。”

  • 客星犯帝座

    东汉严光(字子陵)与光武帝同卧一榻的故事。《后汉书.严光传》:“引严光入,论道旧故,相对累日,因共偃卧,光以足加帝腹上。明日太史奏:‘客星犯帝座甚急。’帝笑曰:‘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。’”客星:忽隐忽现

  • 祝发

    祝发:剃短头发。《谷梁传.哀公十三年》:“吴,夷狄之国也,祝发文身。”范宁注:“祝,断也。”《战国策.赵策》:“祝发文身,错臂左衽,瓯越之民也。”本系指未开化者的装扮,后来削发受戒为僧也叫“祝发”。【

  • 调金鼎

    同“调鼎”。唐李端《喜皇甫郎中拜谕德兼集贤学士》诗:“几日调金鼎,诸君欲望尘。”

  • 嗟麟

    源见“绝麟”。感叹世衰道穷,理想不得实现。唐罗隐《谒文宣王庙》诗:“雨淋状似嗟麟泣,露滴还同叹凤悲。”清 丘逢甲《秋怀》诗之三:“中原王气黯东迁,叹凤嗟麟意惘然。”

  • 五彩斑衣

    同“五彩衣”。明高明《琵琶记.蔡公逼试》:“终不然为着一领蓝袍,却落后五彩斑衣。”【词语五彩斑衣】   汉语大词典:五彩斑衣

  • 德邻

    《论语.里仁》:“子曰:‘德不孤,必有邻。’”孔子说:“有德的人不会孤独的,他必有同伴。”后遂用为称颂友人或邻居之典。唐.杜甫《上韦左相二十韵》诗:“独步才超古,余波德照邻。”【词语德邻】   汉语大

  • 破斧缺斨

    《诗.豳风.破斧》:“既破我斧,又缺我斨。”斧、斨,泛指兵器。后以“破斧缺斨”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。清方苞《周公论》:“故破斧缺斨之后,衮衣绣裳,驻大师于徐 兖之间,俾东夏无摇心。”清全祖望《经史

  • 黄气上眉

    同“眉间黄色”。清黄景仁《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》诗:“朝来黄气忽上眉,告我君恩许陈情。”

  • 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

    易:交换。析:分解。骸:骨头。爨:烧火做饭。交换亲生的儿女吃,分解尸体的骸骨烧。形容大灾之年或久受围困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象。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:“楚人围宋,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,犹无城下之盟。”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