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约定俗成

约定俗成

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,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。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、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。荀卿认为,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,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一个名称,约定了,用惯了,就认为这一个名称是合宜的,而与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合宜的。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,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。大家约定用这一名称命名这一实物,用惯了,也就成了它的名字了。名字无好坏之分,只要明白易懂、不易产生误解,就是好名称。

【出典】:
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。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。名无固实,约之以命实,约定俗成谓之实名。名有固善,径易而不拂,谓之善名。”

【例句】:

朱自清《经典常谈·四书第七》:“至于顺序变为《学·庸·论·孟》,那是书贾因为《学庸》篇页不多,合为一本的缘故,通行既久,居然约定俗成了。”


并列 约定,共同议定;俗成,因大家的习惯而自然形成。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风俗,最初由一些人相约命定,沿用既久,遂为社会公认。语出《荀子·正名》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。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。”刘心武《京漂女》:“‘京漂’之间有些~的‘漂规’,凡还没出道尚在挣扎中的‘漂哥’‘漂妹’常常互献信息,以备选用,也算是相濡以沫,‘有饭大家吃’,一种人际温情吧。”△多用于社会习俗或事物名称方面。→相沿成习


解释指某种名称或习惯,因广大群众长期习用,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。

出处荀子·正名》:“名无固宜,约之以命,约定俗成谓之宜,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。”

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韩非子、李斯皆其学生。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,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,撰成《荀子》一书,表达了自己在哲学、逻辑、政治、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。在自然观方面,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,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;在人性问题上,他提出“性恶论”,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,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;在政治思想上,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,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,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、法治相结合;在认识论上,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,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。

在《荀子·正名》篇中,荀子探讨了确定事物名称的原则。他认为,事物的名称本有好多种叫法,至于哪种最合适,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。事物是通过约定的方式为之命名的,大家都承认的,就是合适的。不同于大家的约定,不为大家所承认的,就是不合适的。

近义相沿成习

例句

任何民族的文字,都和语言一样,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,从无到有,从少到多,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,所逐步孕育、选练、发展出来的。


【词语约定俗成】  成语:约定俗成汉语词典:约定俗成

猜你喜欢

  • 事以密成

    意思是做事须慎密进行,才易获得成功。《韩非子.说难》:“夫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未必其身泄之也,而语及所匿之事,如此者身危。”【词语事以密成】  成语:事以密成汉语大词典:事以密成

  • 少见多怪

    汉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谚云:‘少所见,多所怪,睹馲驼,言马肿背。’”后以“少见多怪”谓见闻少,遇不常见的事物以为怪。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七:“彼鄂尔泰者,不陈明其所以然,而徒予世人以少见多怪也。”并列 见

  • 子云居

    子云:扬雄的字。扬雄(前53-后18年)字子云,蜀郡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,西汉文学家、语言学家。在楚汉相争时,扬雄的祖先由内地迁到巴郡江州(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),又定居在郫(pí皮)县(今四川郫县

  • 笑里藏刀

    《新唐书.李义府传》:“义府貌柔恭,与人言,嬉怡微笑,而阴贼褊忌著于心,凡忤意者皆中伤之,时号义府‘笑中刀’。又以柔而害物,号曰‘人猫’。”《旧唐书.李义府》传亦载,“笑中刀”作“笑中有刀”,“人猫”

  • 洛生吟

    同“洛生咏”。宋杨亿《译经光梵大师》诗:“龙华他日会,应记洛生吟。”

  • 三年怀袖字犹新

    源见“三岁字”。形容对友人来信的珍视。清钱谦益《感秋》诗之二:“肠断都门送别人,三年怀袖字犹新。”

  • 鸣琴单父

    同“鸣琴化治”。宋韩淲《清平乐.潘令生朝》词:“鸣琴单父,凫舄宜飞去。不比河阳花满树,此意直高千古。”

  • 不如公荣者

    源见“刘公荣”。指俗士。宋辛弃疾《贺新郎.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》词:“此会不如公荣者,莫呼来、政尔妨人乐。”

  • 有金如粟,不以入怀

    同“有马如羊,不以入厩”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》:“有马如羊,不以入厩;有金如粟,不以入怀。”

  • 齐竽混吹

    源见“滥竽充数”。借指假冒充数。唐刘知幾《史通.人物》:“若愚智毕载,妍媸靡择,此则燕石妄珍,齐竽混吹者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