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舌尚在

舌尚在

指张仪未显时,被疑为盗挨打,回家问妻子,只要“舌尚在”,就足有将来游说诸侯的机遇。后以此典比喻有才识的人不因身处逆境而壮志消沉。 张仪(?——前310年),战国时魏国(都安邑,今山西夏县西北)人。曾服事鬼谷先生,学习游说之术。张仪学习完毕,就去各国游说。他曾跟随楚相喝酒,席间,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,门客们怀疑张仪,便说:“张仪贫穷,没有德行,一定是他偷了相国之玉璧。”大家一同捉住张仪,拷打了几百下,张仪不服,只得释放他。张仪的妻子说:“唉!您不去读书游说,哪会遭受这样侮辱呢?”张仪对他妻子说:“你看我舌头还在不在?”他妻子笑着说:“舌头还在呢。”张仪说:“这就够了。”形容游说诸侯,还有博取功名的条件。此典又作“三寸犹在”、“留舌”、“张仪舌”、“舌存”、“舌在”、“仪舌”、“吾舌在”、“纵横舌”、“张仪舌在”、“我舌问妻孥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0《张仪列传》2279页:“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。尝从楚(战国七雄之一,国都郢〔yǐng影,今湖北江陵西北〕)相(楚令尹昭阳)饮,已而(不久)楚相亡璧(玉器,平圆形,中有孔。贵族朝聘、祭祀、丧葬之礼器,也作装饰品),门下意张仪,曰:‘仪贫无行,必此盗相君之璧。’共执张仪,掠(luè略,拷打)笞(chī痴,用竹板、荆条打)数百,不服,(shì释,通“释”)之。其妻曰:“嘻(悲叹)!子毋读书游说,安得此辱乎?张仪谓其妻曰:‘视吾舌尚在不(fǒu否,通“否”)?’其妻笑曰:‘舌在也。’仪曰:‘足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维《关秘书晃监还日本诗序》:“三寸犹在,乐毅辞燕而未老;十年在外,信陵归魂而逾尊。” 唐·李白《赠范金乡》之一:“只应自索漠,留舌示山妻。” 李白《赠崔侍御》:“笑吐张仪舌,愁为庄舄吟。” 唐·杜甫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》:“齿落本是无心人,舌存耻作穷途哭。”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耳垂无伯乐,舌在有张仪。” 唐·张祜《贫居遣怀》:“但令吾舌在,何畏不封侯。” 宋·苏轼《二公再和亦再答之》:“幸有纵横舌,说剑起慵懦。” 宋·辛弃疾《满江红·送汤朝美自便归》:“看依然,舌在齿牙牢,心如铁。” 明·唐寅《漫兴》之七:“苏秦扪颊犹存舌,赵壹探囊已没钱。” 明·袁宏道《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》:“舌在即王侯,文成足歌咏。” 清·刘献廷《幽居》之七:“学易忘年老此生,张仪舌在悔纵横。” 清·计东《任丘道中回望西山有感》:“内廷传甲第,我舌问妻孥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安足不成蛇

    源见“画蛇添足”。比喻办事凭主观强求不会成功。宋苏轼《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》之二:“眼昏烛暗细行斜,考阅精强外已夸。明日失杯君莫怪,早知安足不成蛇。”

  • 青蓝冰水

    源见“青出于蓝”。“青出于蓝,冰寒于水”的略语。清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四:“桐城派古文,望溪开之,海峰继之,至惜抱而其传始大,此天下之公言也。惜抱出于刘门,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。”【词语青蓝冰水】  

  • 如椽大笔

    同“如椽笔”。清钱谦益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》诗之四:“如椽大笔盈怀袖,莫忘山东父老忧。”见“大笔如椽”。何满子《阿Q和阿金》:“中国的灵魂,中国的历史,中国善良人民的悲苦的命运,全给鲁迅的~写进这两个人

  • 八萧

    《新唐书》卷一〇一《萧瑀传》:“萧瑀字时文,后梁明帝子也。……赞曰:‘梁萧氏兴江左,实有功在民,厥终无大恶,以寝微而亡,故余祉及其后裔。自瑀逮遘,凡八叶宰相,名德相望,与唐兴衰。世家之盛,古未有也’。

  • 碧海栽桑

    同“沧海桑田”。清 丘逢甲《五叠〈秋怀〉韵》之二:“黄金铸橘公孙树,碧海栽桑子母沙。”

  • 耳鬓厮磨

    厮:互相。形容小儿女亲密相处的情景。清代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二回:“我的姐姐,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,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,我也不敢怠慢了你。”主谓 鬓,耳旁毛发处。厮,互相。两人耳朵和鬓发相互摩擦。形容

  • 梨花雨

    源见“梨花带雨”。形容女子泣下如雨的姿容。宋欧阳修《渔家傲》词:“三月芳菲看欲暮,胭脂泪洒梨花雨。”【词语梨花雨】   汉语大词典:梨花雨

  • 首山薇

    同“首阳薇”。宋刘过《同许从道游涵碧》诗:“幽鸟当歌者,荐以首山薇。”

  • 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

    喻凡人因附于贤者而名彰。《史记.伯夷列传》:“伯夷、叔齐虽贤,得夫子而名益彰;颜渊虽笃学,附骥尾而行益显。”唐代司马贞《索隐》:“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,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。”骥,千里马。后来常用“附

  • 卑己自牧

    见“卑以自牧”。郭沫若《再谈郁达夫》:“鲁迅的韧,闻一多的刚,郁达夫的~,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。”【词语卑己自牧】  成语:卑己自牧汉语大词典:卑己自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