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蘧瑗知非

蘧瑗知非

淮南子.原道训》:“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汉.高诱注:“伯玉,卫大夫蘧瑗也。今年所行是也,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。岁岁悔之,以至于死,故有四十九年非。”

蘧瑗,春秋时卫国大夫,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。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,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。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,总结以往的教训,即所谓“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”。此并非是说“四十九年都错了”,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。后因用为自省之典。

宋.李清照《金石录后序》:“呜呼,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(注:陆机二十作《天赋》,见杜甫《醉歌行》),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,三十四年之间,忧患得失,何其多也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则阳》:“蘧(qu)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,未尝不始于是之

而卒诎(qu)之以非也。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,卫国大夫蘧瑗 (字伯玉) 经常反躬自省,善于改过。往往过去以为是对的,而现今便知是错的了。六十岁 (一说五十岁) 时,就认识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(一说四十九年)来的言行之非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人回顾已往,知昨日之非; 或以“知非之年”等指五十岁。

【典形】 伯玉年、蘧非、蘧瑗知非、四十九年非、五十知非、悟前非、知非、知非蘧伯、惭卫蘧、四十始知非、三十九年非、慕蘧瑗。

【示例】

〔伯玉年〕 唐·张祐《忆江东旧游》:“伯玉年将近,宣民易未弘。”

〔蘧非〕 唐·张祜《庚子岁寓游扬州赠崔荆》:“郗吊终须得,蘧非誓欲惩。”

〔蘧瑗知非〕 宋·李清照《金石录后序》:“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,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。”

〔四十九年非〕 唐·骆宾王《上吏部侍郎带京篇》:“且论三万六千是,宁知四十九年非。”

〔五十知非〕 唐·李白《雪谗诗赠友人》:“嗟余沉速,猖獗已久。五十知非,古人常有。”

〔悟前非〕 唐·白居易《除夜》:“明朝四十九,应转悟前非。”

〔知非〕 唐·杜牧《自遣》:“嗜酒狂嫌阮,知非晚笑蘧。”

〔知非蘧伯〕 明·袁宏道《袭惟长侍御舅初度》:“强仕古人元不忝,知非蘧伯定如何。”


【词语蘧瑗知非】  成语:蘧瑗知非汉语词典:蘧瑗知非

猜你喜欢

  • 百家衣体

    诗体的一种。北宋黄庭坚称集古人的诗句而成之诗为“百家衣体”。宋代惠洪《冷斋夜话》:“集句诗,山谷谓之百家衣体。”【词语百家衣体】  成语:百家衣体汉语大词典:百家衣体

  • 临牢说彘

    《庄子.达生》:“祝宗人玄端以临牢䇲,说彘曰:‘汝奚恶死!吾将三月㹖汝,十日戒,三日齐,藉白茅,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,则汝为之乎?’为彘谋,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䇲之中,自为谋,则苟生有轩冕之尊,死得于

  • 呕心

    源见“锦囊佳句”。形容构思诗文时的劳心苦虑。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盦随笔.顾受笙》:“若我顾受笙表兄,亦复九度秋闱。道光辛卯八月十五夜,以疾卒于号舍。余作挽联云:‘矮屋痛长眠,文战呕心,竟尔修文归地下;良

  • 临濠

    源见“濠上观鱼”。谓纵情山水,观赏游乐。唐李白《书情赠蔡舍人雄》诗:“舟浮潇湘月,山倒洞庭波。投汨笑古人,临濠得天和。”

  • 鹿走三山

    同“鹿走中原”。清吴伟业《功臣庙》诗:“鹿走三山争楚 汉,鸡鸣十庙失萧 曹。”

  • 盲史

    《史记.太史公自序》:“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。”左为春秋 鲁史官,曾为《春秋》作传,世称《左氏传》。后因以“盲史”为左丘明的代称。清杨凤苞《记庄廷鑨史案本末》:“庄廷鑨字子襄……少患疯疾,延良医治之

  • 帝尧文思

    《尚书.虞书.尧典.序》:“昔在帝尧,聪明文思,光宅天下,将逊于位,让于虞舜。”《尚书》记载帝尧聪明文思,将帝位让给虞舜。后遂用为皇帝禅位之典。唐.杜甫《收京三首》其二:“羽翼怀商老,文思忆帝尧。”句

  • 资郎

    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以资为郎,事孝景帝,为武骑常侍,非其好也。”谓因家富资财而被朝廷任为郎官。后以“资郎”称出钱捐官的人。明 范濂《云间据目抄.李豫亨》:“元荐穷百氏家言,不下五车,竟厄于一第,

  • 玉壶冰

    南朝宋.鲍照《鲍参军集》卷三《代白头吟》:“直如朱丝绳,清如玉壶冰。”南朝宋.鲍照在诗中以“玉壶冰”比喻人高洁的品格、情怀。唐.李商隐《别薛岩宾》诗:“清规无以况,且用玉壶冰。”李群玉《登宜春醉宿景星

  • 东阳带

    同“东阳销瘦”。宋范成大《千秋岁.重到桃花坞》词:“分散西园盖,消减东阳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