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褒女惑周

褒女惑周

《诗.小雅.正月》:“赫赫宗周褒姒灭之。”又《史记.周本纪》载: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,立宠妃褒姒为后,姒子伯服为太子。褒姒不轻笑,幽王举报敌警的烽火戏之。诸侯见而率兵勤王,却无敌寇。褒姒见诸侯被愚弄而大笑。后申侯与西戎攻,幽王再举烽火而诸侯莫至。幽王被杀,褒姒被虏,室财赂被抢掠一空,导致西周灭亡。后因以“褒女惑周”为君主荒淫、女宠祸国的典故。唐李白《雪谗诗赠友人》:“妲己,褒女惑,天维荡覆,职此之由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褒姒(si) 不好笑,幽王欲其笑万方,故不笑。幽王为烽燧大鼓,有寇至则举烽火。诸侯悉至,至而无寇,褒姒乃大笑。幽王说 (悦) 之,为数举烽火。其后不信,诸侯益亦不至。……西夷犬戎攻幽王。幽王举烽火征兵,兵莫至。遂杀幽王骊山下,虏褒姒,尽取周赂而去。”

【今译】周幽王宠爱褒姒,褒姒不爱笑,幽王想尽办法让她笑,可褒姒仍然不笑。幽王原来准备有烽燧和大鼓,有外敌入侵就举烽火报警。这次举烽火,诸侯都起兵来救援,来到却没有敌寇,褒姒见诸侯混乱的样子大笑。幽王很高兴,于是几次举烽火。这样失信于诸侯,他们再也不来上当了。后来西方外族犬戎攻打幽王,幽王举烽火召诸侯来救,但谁也不来。犬戎在骊山下将幽王杀死,将褒姒虏走,并把周的财宝也抢走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女色惑乱亡国。

【典形】 褒女惑周、褒女笑、烽火戏诸侯、举烽、举火取笑、伪烽、周惑褒姒、周褒、周为褒丧。

【示例】

〔褒女惑周〕 唐·李白《雪谗诗赠友人》:“妲己灭纣,褒女惑周。天维荡覆,职此之由。”

〔褒女笑〕 唐·李商隐《华清宫》:“未免被他褒女笑,只教天子暂蒙尘。”

〔烽火戏诸侯〕 元·郑廷玉《楚昭王疏者下船》:“俺不曾创盖摘星楼,又不曾烽火戏诸侯。”

〔举烽〕 宋·苏轼《骊山三绝句》之二:“几变雕墙几变灰,举烽指鹿事悠哉。”

〔举火取笑〕 元· 白朴《梧桐雨》:“须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,纣妲己敲胫觑人。”

〔伪烽〕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举伪烽以沮众,淫嬖褒以纵慝。”

〔周惑褒姒〕 宋·汪元量《余将南归燕赵》:“周惑褒姒烽火起,纣惑妲己贤人死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载舟覆舟

    源见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。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。《旧唐书.魏徵传》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”清魏源《观往吟》之九:“载舟覆舟两未形,逆风顺风均不利。”并列 民众犹如水

  • 谷口真

    同“谷口子真”。唐王维《戏赠张五弟諲》诗之三:“何事须夫子,邀予谷口 真。”【词语谷口真】   汉语大词典:谷口真

  • 晏婴骖

    源见“脱骖”。借指高人的赠助。前蜀贯休《和毛学士舍人早春》:“不知门下客,谁上晏婴骖。”

  • 楼头斩美人

    同“楼前斩爱姬”。清吴绡《咏古》:“不知宾客成何事,枉向楼头斩美人。”

  • 强项令

    《后汉书.董宣传》:“董宣字少平,陈留圉人也。……后特徵为洛阳令。时湖阳公主(光武帝刘秀姊)苍头(汉称仆从杂役叫苍头)白日杀人,因匿主家,吏不能得。及主出行,而以奴骖乘(古时在车右侧陪乘的人),宣于夏

  • 阿香雷

    源见“阿香推雷车”。指雷雨。宋陆游《中春连日得雨雷亦应候》诗:“犁畔方吹社公雨,垅头又转阿香雷。”【词语阿香雷】   汉语大词典:阿香雷

  • 共就南楼月

    源见“南楼”。谓登楼赏月咏谑。清吴绮《醉花阴.甓园分赋》词:“移床共就南楼月,谈笑都全别。”

  • 出口入耳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十年》:“王曰:‘言出于余口,入于尔耳,谁告健也?’”谓言出甲口,入乙耳,不为他人所知。《后汉书.张玄传》:“温前执其手曰:‘子忠于我,我不能用,是吾罪也,子何为当然!且出口入耳之言,谁

  • 志同道合

    原作“道合志同”。志:志向;道:道路,指信仰。形容彼此志向相同,信仰一致。魏文帝曹丕时,选官不看真才实学,而以门第出身来决定高下。曹植(事迹见前,“下笔成章”条)当时被曹丕幽居在东阿,便上疏曹丕陈述审

  • 盟鸥鹭

    同“盟鸥”。宋吴琚《念奴娇.题浮玉石簰山》词:“未办鱼蓑,先盟鸥鹭,奈卜邻无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