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金华牧羊

金华牧羊

源见“叱石为羊”。谓入山学道或得道成仙。宋陈师道《徐仙书》诗之三:“金华牧羊小家子,西真攘桃何代儿?”


【典源】 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皇初平》:“皇初平者,丹溪人也。年十五,家使牧羊。有道士见其良谨,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,四十余年,不复念家。其兄初起,行山寻索初平,历年不得。后见市中有一道士,初超召问之曰:‘吾有弟名初平,因令牧羊,失之四十余年,莫知死生所在,愿道君为占之。’道士曰:‘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,姓皇,字初平,是卿弟非疑。’初起闻之,即随道士去,求弟遂得,相见悲喜,语毕,问初平羊何在,曰:‘近在山东耳。’初起往视之,不见,但见白石而还。谓初平曰:‘山东无羊也。’初平曰:‘羊在耳,兄但自不见之。’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,初平乃叱曰:‘羊起!’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。”

【今译】 仙人皇 (一作黄) 初平,十五岁在家中牧羊时,被道人领至金华山石室中修道。四十余年后,其兄初起去山中寻他,多年找寻不到,后遇到一道士告诉他初平在金华山中牧羊,初起即去找到初平,相见悲喜交集。兄问初平羊在哪,初平说:“就在山东边。”初起去看,没有羊,只见白石,回来对初平说:“山东没有羊。”初平说:“羊在那,兄长看不见罢了。”二人同去看,初平喝道:“羊起来!”只见遍山的白石马上变成几万头羊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隐居山中修道,仙道变化之事; 或用以形容山间群石。

【典形】 鞭石仙人、初平期、初平羊、金华牧羊、金华仙伯、乱石似羊、牧羊金华、驱羊动石、童子驱石、问羊、寻初平、问羊到金华、初平群羊、寻羊问初平、石如群羊、慕初平、牧羊儿、金华牧羊儿。

【示例】

〔鞭石仙人〕 元·萨都拉《三衢马太守索题烂柯山》:“烂柯仙子何年去,鞭石仙人此地过。”

〔初平期〕 宋·陆游《月夕》:“更欲小徙倚,恐失初平期。”

〔初平羊〕 明·高启《煮石山房为金华叶山人赋》:“金华之石犹可食,元是旧牧初平羊。”

〔金华牧羊〕 宋·陈师道《徐仙书》之三:“金华牧羊小家子,西真攘桃何代儿。”

〔乱石似羊〕 清·黄景仁《柏井驿》:“乱石似羊空卧草,片云如鹤不栖松。”

〔牧羊金华〕 宋·黄庭坚《戏答俞清老》:“牧羊金华山,早通玉帝籍。”

〔驱羊动石〕 唐·王勃 《出境游山》:“驱羊先动石,走兔欲投巾。”

〔童子驱石〕 唐· 李端 《游终南山》:“童子闲驱石,樵夫乐看棋。”

〔问羊〕 宋·苏轼《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》:“问羊独怪初平在,牧豕应同德曜看。”

〔寻初平〕 宋·苏轼《游罗浮山》:“还须略报老同叔, 赢粮万里寻初平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胡床明月

    源见“南楼”。谓据胡床吟咏赏月。宋王质《临江仙.南楼席上寿张守》词:“扇底清歌尘不动,胡床明月清秋。”

  • 甑生尘

    同“甑中生尘”。唐刘禹锡《学阮公体》诗:“不学腰如磬,徒使甑生尘。”【词语甑生尘】  成语:甑生尘汉语大词典:甑生尘

  • 以水济水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十年》:“故诗曰:‘德音不瑕。’今据不然,君所谓可,据亦曰可;君所谓否,据亦曰否。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若琴瑟之专一,谁能听之?同之不可也如是!’”晏婴对齐景公说:梁丘据处处逢迎陛下,如

  • 窃符救赵

    《史记.魏公子列传》:“魏安釐王二十年(公元前二五七年),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,又进兵围邯郸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,数遗魏王及公子书,请救于魏。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。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:‘

  • 远交近攻

    战国后期范雎为秦国筹画的一种外交策略,即联合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。公元前272年,范雎自魏入秦。次年,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。他说,大王您越过韩、魏领土而攻打强齐,不是好计策。出兵少,对齐国不构成威

  • 枥马

    同“枥骥”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》:“归平津之馆,时闻枥马之嘶;舍广成之传,裁见诸侯之客。”明刘基《北上感怀》诗:“倦鸟思一枝,枥马志千里。”【词语枥马】   汉语大词典:枥马

  • 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

    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,各有差。上问曰:‘如我能将几何?’信曰:‘陛下不过能将十万。’上曰:‘于君何如?’曰:‘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’”《汉书.韩信传》作“多多益办”。后以“韩信将

  • 大王雄风

    同“大王风”。明徐渭《谑雪》诗:“初起青蘋本亦同,大王毕竟是雄风。”【典源】 楚·宋玉《风赋》:“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,宋玉、景差侍。有风飒然而至,王迺披襟而当之,曰:‘快哉此风!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?

  • 白堕

    同“白堕酒”。宋苏辙《次韵子瞻病中大雪》:“殷勤赋《黄竹》,自劝饮白堕。”【词语白堕】   汉语大词典:白堕

  • 驱鸡吏

    东汉.荀悦《申鉴.政体》:“睹孺子之驱鸡也,而见御民之方。孺子驱鸡者,急则惊,缓则滞。方其北也,遽要之则折而过南;方其南也,遽要之则折而过北。迫则飞,疏则放。志闲则比之,流缓而不安则食之。不驱之驱,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