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钱镠射潮

钱镠射潮

源见“射潮”。表示战胜自然的英勇气概。王德钟《题许盥孚西泠访古图》诗:“须臾吸尽江水,可得三千钱镠射潮矢。”


【典源】 宋·苏轼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诗自注:“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,与海神战,自尔水不近城。”《吴越备史·武肃王》:“ (开平) 四年,……八月始筑捍海塘,王因江涛冲激,命强弩以射潮头,遂定其基。”《十国春秋·武肃王世家下》引《昭勋录》云:“王筑捍海塘,怒潮急湍,版筑不就。乃采山阳之竹,法矢人造为箭三千只,羽以鸿鹭之羽,饰以丹朱,炼刚火之铁为镞,命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。人用六只,每潮一至,射以一只,射及五只,潮乃退,东趋西陵。”

【今译】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(liu)(谥武肃) 作捍海塘,因为江涛冲激,无法筑成。于是钱镠打造三千大箭,命水犀军以五百强弩迎射潮头,迫使潮水后退,不再近城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气概勇武;或用以咏吴越风物、江潮等。

【典形】 长堤万弩、弩注钱塘、千弩射、钱王羽箭、三千强弩、射潮、射潮弩、水犀弩、犀军放弩、犀弩三千、强弩千雕翎、射潮水、强弩射无吴、射钱塘、潮头万弩、钱王万弩、弩壮射潮、万弩横江、强弩射潮、强弩千。

【示例】

〔长堤万弩〕 金·王渥《水龙吟·从商帅国器猎》:“快长堤万弩,平冈千骑,波涛卷,鱼龙夜。”

〔弩注钱塘〕 明 · 张煌言《追往》:“椎飞博浪沙先起,弩注钱塘潮亦停。”

〔千弩射〕 宋·苏轼《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》:“君不见元帅府前罗万戟,涛头未顺千弩射。”

〔钱王羽箭〕 清·吴伟业《沁园春·观潮》:“伍相鸱夷,钱王羽箭,怒气强于十万兵。”

〔三千强弩〕 明·徐渭《八月十五映江楼观潮》:“传道吴王度越时,三千强·弩射潮低。”

〔射潮〕 清·钱谦益《西湖杂感》之四:“垂乳尚传天目谶,射潮犹望水犀军。”

〔射潮弩〕 清·潘耒《韩蕲王墓碑歌》:“麾日之戈射潮弩,半壁江山留宋土。”

〔水犀弩〕 清·黄景仁《观潮行》:“答言三千水犀弩,至今犹敢撄其锋。”

〔犀军放弩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铁马嘶风先突塞,犀军放弩早惊潮。”

〔犀弩三千〕 明·高启《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》:“罗平恶鸟啼初起,犀弩三千射潮水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激清

    同“激浊扬清”。唐李白《上留田行》:“高风缅邈,颓波激清。”宋范仲淹《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》:“公之旨也,岂徒正尔之名,盖将成尔之德,激清学校。”【词语激清】   汉语大词典:激清

  • 步步金莲

    源见“金莲步”。形容女子步态娇美。元白朴《沁园春.保宁佛殿即凤凰台太白留题在焉》词:“步步金莲,朝朝琼树,宫殿吴时花草香。”

  • 问牛喘

    同“丙吉问牛”。明李东阳《问喘词》:“道旁死人春不管,丞相停车问牛喘。”

  • 耳提

    源见“耳提面命”。谓恳切教导。清曾国藩《台州墓表》:“国藩愚陋,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,晨夕讲授,指画耳提,不达则再诏之。”【词语耳提】   汉语大词典:耳提

  • 蚌病成珠

    《淮南子.说林训》:“明月之珠,蛖之病而我之利。”蛖,同“蚌”。后遂以“蚌病成珠”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。南朝 梁刘勰《文心雕龙.才略》:“敬通(冯衍)雅好辞说,而坎壈盛世,显志自序,亦蚌病成珠矣

  •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
    《战国策.秦策五》:“《诗》云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高诱注:‘逸《诗》言之百里者,已行九十里,适为行百里之半耳。譬若强弩,至牙上,甫为上弩之半耳。终之尤难,故曰末路之难也。”后因以“行

  • 华阴市

    《后汉书.张楷传》:“楷,字公超,通《严氏春秋》、《古文尚书》……隐居弘农山中,学者随之,所居成市。后华阴山南,遂有公超市。”后因称学者群集之地或从学弟子聚集之所为“华阴市”。南朝 齐谢朓《始之宣城郡

  • 伤鸿

    同“伤弓之鸟”。宋苏轼《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》诗之二:“天静伤鸿犹戢翼,月明惊鹊未安枝。”

  • 毕卓瓮间

    同“毕卓瓮头眠”。唐皎然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诗:“愁看毕卓瓮间夜,笑向陶潜篇下时。”

  • 西子蒙不洁,则人皆掩鼻而过之

    西子:即西施,古代美女。 如果西施身上沾染了肮脏,别人走过时也会捂住鼻子。 比喻美好的事物,一旦沾上了污点,也会被人唾弃。语出《孟子.离娄下》:“孟子曰:‘西子蒙不洁,则人皆掩鼻而过之。’”王超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