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鼎湖龙去

鼎湖龙去

同“鼎成龙去”。唐杜甫《骊山》诗:“鼎湖龙去远,银海雁飞深。”


见“鼎成龙去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,龙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,堕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胡髯号。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,其弓曰乌号。”汉·刘向《列仙传》:“黄帝自择亡日,与群臣辞,至于卒,还葬桥山。山崩,柩空无尸,唯剑舄在焉。”

【今译】 黄帝采掘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。鼎铸成,有龙来垂下胡须迎接黄帝。黄帝骑上龙,还有后宫及群臣七十多人也随之乘龙,龙飞升上天,其余小臣也扯住龙髯想随着升天,因为人多龙髯被拔脱,小臣们堕下,黄帝的弓也堕地。百姓仰望升天的黄帝,抱着遗弓及龙髯悲号。后世将此处称为鼎湖,称其弓为乌号。《列仙传》又说黄帝死葬于桥山,后山崩,发现棺内空空,没有尸身,只有黄帝的剑和鞋子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追念帝王去世; 或以“鼎湖”、“桥山”等借指帝王诸侯的葬地。

【典形】 乘龙出鼎湖、从龙、鼎湖弓剑、鼎湖龙去、堕弓、堕乌号、弓堕、号弓、黄帝登仙、剑鼎、剑舄、龙湖鼎没、龙举、龙髯、攀龙、攀髯、捧弓号、桥山弓剑、遗弓、乘龙髯、泣龙须、云暗鼎湖、鼎湖龙髯、龙湖坠下人,鼎气成龙、太息乌号、坠地号弓、抱遗弓、遗弓泪、龙髯绝、泣龙髯、鼎湖龙、桥山、鼎湖悲、哭鼎湖、扳龙髯、冠剑闭桥山、哭桥陵、乌号厌世弓、先帝弓剑、吾皇骑龙、鼎湖飞龙。

【示例】

〔乘龙出鼎湖〕 三国·曹植《仙人篇》:“不见轩辕氏,乘龙出鼎湖。”

〔从龙〕 宋·张炎《塞翁吟》:“看流水,意俱迟。且淡薄相依。凌霄未肯从龙去,物外共鹤忘机。”

〔鼎湖弓剑〕 宋·王安石《英德殿上梁文》:“已葬鼎湖之弓剑,将游高庙之衣冠。”

〔鼎湖龙去〕 唐·杜甫《骊山》:“鼎湖龙去远,银海雁飞深。”

〔堕弓〕 明·曹学佺《泰昌皇帝挽歌》:“雨泣将填巷,攀髯或堕弓。”

〔堕乌号〕 唐·元稹《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》:“未陪登鹤驾,已讣堕乌号。”

〔弓堕〕 清·王士禛《鼎湖原》:“轩辕铸鼎此荆山,弓堕龙髯不可攀。”

〔号弓〕 唐·李绅《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》:“坠剑悲乔岳,号弓泣鼎湖。”

〔黄帝登仙〕 魏·阮籍《清思赋》:“昔黄帝登仙于荆山之上,振咸池于南岳之冈。”

〔剑鼎〕 明·李东阳《中元陪祀山陵有述》:“天遗剑鼎神灵宅,地识河山表里形。”

〔剑舄〕清·朱彝尊《南镇》:“千载六陵余剑舄,帝乡魂断不堪招。”

〔龙湖鼎没〕 北周 · 庾信 《拟连珠》:“治身紫府,问政青丘。龙湖鼎没,丹灶珠流。”

〔龙举〕 明·皇甫涍《雪山歌奉寄彭太保》:“龙举空悲剑舄藏,海南漠北俱萧瑟。”

〔龙髯〕 唐·刘禹锡《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》:“虹影俄侵日,龙髯不上天。”

〔攀龙〕 唐·李白《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》:“轩后上天时,攀龙遗小臣。”

〔攀髯〕 明·夏完淳《细林夜哭》:“烈皇乘云御六龙,攀髯控驭先文忠。”

〔捧弓号〕 唐·刘禹锡《浙西李大夫示述梦》:“仙成脱屣去,臣恋捧弓号。”

〔桥山弓剑〕 清·王夫之《得安成刘敉功书》:“故国衣冠涕泪残,桥山弓剑不重攀。”

〔遗弓〕 宋· 陆游 《孝宗皇帝挽词》:“访药三山远,遗弓万国悲。”


【词语鼎湖龙去】  成语:鼎湖龙去汉语词典:鼎湖龙去

猜你喜欢

  • 凌波

    源见“洛神”。指美女步履飘逸轻盈。唐羊士谔《酬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》诗:“玉颜红烛忽惊春,微步凌波拂暗尘。”也指美女之足。《聊斋志异.细柳》:“细柳何细哉?眉细,腰细,凌波细。”【词语凌波】   汉语大

  • 人忧杞国天

    源见“杞人忧天”。指无端忧虑,庸人自扰。清沈元沧《夜雨与友人感赋》诗:“虚疑世有桃源路,共笑人忧杞国天。”

  • 悲丝染

    源见“墨子悲染丝”。慨叹受世俗影响难以自拔。清 丘逢甲《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》之二:“百年人事悲丝染,四海风尘把剑看。”【词语悲丝染】   汉语大词典:悲丝染

  • 裂土

    同“列土”。《后汉书.陈蕃传》:“近习以非义授邑,左右以无功传赏,授位不料其任,裂土莫纪其功。”《新唐书.李百药传》:“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,百药上《封建论》,理据详切,帝纳其言而止。”【词语裂土】  

  • 破的

    谓击中目标,切中要旨。唐元稹《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》: “胜概争先到,篇章竞出奇。输赢论破的, 点窜肯容丝。 ” ●《晋书·谢尚传》: “时安西将军庚翼镇武昌,尚数谐翼咨谋国事。尝与翼共射,翼曰:

  • 虚想生鬼

    汉.王充《论衡.订鬼》:“凡天地之间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致之何由?由于疾病。人病则忧惧,忧惧见鬼出。凡人不病,则不畏惧。故得病寝衽,畏惧鬼至,畏惧则存想,存想则目虚见。”原指

  • 刀头

    源见“大刀头”。“还”的隐语。大刀头有环,环与“还”谐音。唐徐彦伯《鼓吹曲辞.芳树》:“藁砧刀头未有时,攀条拭泪坐相思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.惊讹》:“问浪子天边,何日刀头?”【词语刀头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柳絮之诗

    源见“咏絮”。指女子所作的佳诗,形容女子富有文才。唐王维《汧阳郡太守王公夫人成氏墓志铭》:“同云降雪,常闻柳絮之诗;献岁改春,即赋椒花之颂。”

  • 山中白云

    南朝梁陶弘景《诏问山中何所有,赋诗以答》:“山中何所有?岭上多白云。只可自怡悦,不堪持赠君。”后世往往用“山中惟白云而已”作为辞谢客访之辞。偏正 山中白云飞,指空旷无人。常辞绝客访。语本南朝梁·陶弘景

  • 尸素之禄

    源见“尸位素餐”。指无功而受之俸禄。林纾《答某公书》:“岂忍割弃可恋之日,冒沾尸素之禄,以遽远老母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