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山国

中山国

①春秋狄人所建。又称鲜虞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。战国初期建都于顾(今河北定州市)。公元前406年为魏所灭。寻又复国,迁都灵寿(今灵寿县西北)。公元前323年与韩、燕、宋同时称王。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。

②西汉景帝改中山郡置,治所在卢奴县(今河北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,保定、安国二市以西,唐县、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。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建都于此,改为中山尹。


(1)春秋、战国国名。春秋末白狄的一支鲜虞人建立,又称鲜虞。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北。武公(约前414年即位)时徙建都顾(即今河北定州市)。公元前406年灭于魏。约前380年复国,桓公时徙都灵寿(今河北平山县东北)。战国前期,疆域有今河北省涞源县以南,唐县以西,高邑、宁晋县以北,平山、井陉县以东地。前323年与韩、燕、赵、魏等国同时称王。前296年为赵国所灭。(2)西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析常山郡东部置,五凤二年(前56年)改为郡,永光元年(前43年)复为国,建始二年(前31年)又改为郡,阳朔二年(前23年)复为国。治卢奴县(今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狼牙山以南,保定、安国市和蠡县以西,唐县、新乐市以东,及滹沱河以北地区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年)改为郡,十七年复为国,二十年复为郡,三十年复为国。属冀州,辖境略有扩大,北有今涞源县。三国魏辖境北扩至今山西省灵丘县。西晋北部、东部略有缩小。十六国后赵改为郡,前燕又曾改为国,后燕慕容垂定都于此,改为中山尹。北魏皇始二年(397年)平慕容垂子宝,复改为郡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为鲜虞郡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百尺河

    即密水。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北。《水经·潍水注》:“应劭曰:县有密水,故有高密之名也。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,盖密水也。”

  • 拉多宗

    又作拉妥、拉托克、纳夺。治所即今西藏昌都县东北拉多。“拉多”,藏语意为神雷。原西藏地方政府置,治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东北拉多。1960年与昌都宗合并,改置昌都县。

  • 兀郎海城

    即兀剌海。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南狼山隘口。《元史·郭守敬传》:守敬言:“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,可通漕运,及查泊、兀郎海古渠甚多,宜如修理。”

  • 柸溪

    即今福建霞浦县西北四十里杯溪。清乾隆四年 (1739) 改芦门巡司为柸溪巡司。

  • 白砖砦

    北宋置,在今湖南桃源县北一百二十里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常德府:“元丰三年,废白砖、黄石二砦。”

  • 韦州千户所

    亦名韦州群牧千户所。明弘治十年(1497)以故韦州置,属宁夏卫。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韦州镇。清为韦州堡。明弘治十年(1497年)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北韦州镇。属宁夏卫。后废。

  • 英芨山

    在今福建南安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泉州府南安县: 英芨山 “在县西五十里。山势盘踞数十里, 中峰尖而势差伏, 旁二峰两翼��张, 如鹰振翼,一名鹰山。下有英洋溪,俗名英

  • 宗高谷

    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贺兰山后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天祐三年 (906),“灵武节度使韩逊奏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,将击嗢末及取凉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2宁夏镇: 宗高谷 “在镇西北。……谷盖在贺兰山后”

  • 东阳山

    又名云山。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七十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6盱眙县:东阳山,“《阮升之记》云,东阳山有池水,一名天池,春夏水深五丈,今见在”。

  • 广顺关

    一名南关。又称靖安关。明置,属三万卫。即今辽宁开原市东貂皮屯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安东卫“镇北关”条下:“广顺关在卫东六十九里,靖安堡东。嘉靖中,海西族分道款关, 因以镇北曰北关,广顺曰南关。”清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