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河北遵化市东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庚水 (今河) “又径徐无县故城东, ……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,水出徐无山,东南流注庚水”。
北宋时藏族地方政权辖地。约在今西藏阿里地区西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。藏族吐蕃王朝(约629—842)极盛时号称大蕃,吐蕃灭亡后,其王室后裔的一支领有其地,因称小蕃。公元10世纪时曾与辽王朝通
一名浦阳溪。又曰西运河。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南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: 南宋淳熙九年(1182),知常州章冲奏:“其南曰西蠡河, 自宜兴太湖而下,止开浚二十余里,若更令深远,则太湖水来,漕渠一百七十余里,可
春秋时宋地。在今山东单县北。《春秋》: 隐公十年 (前713),“公败宋师于菅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在今山东省单县北。《春秋》隐公十年(前713年):“公败宋师于菅。”即此。
在今河北石家庄市峰峰矿区鼓山之麓,有南、北二处: 南响堂山石窟在西纸坊鼓山南麓,北响堂山在和村西鼓山之腰,两地相距约三十里。现存十六座洞窟,大小造像四千三百余尊,为北齐至明代作品。石窟附属殿阁楼亭依山
又称平绥铁路。从北京丰台至绥远省会归绥 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)。是由京张铁路继续向西北延伸,1921年修至归绥 (今呼和浩特)。1923年延至包头。全长817.9公里。今称京包线。旧铁路名。1928年
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五里山城子。古高句丽国建都于此,称丸都城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句丽传》:“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,南与朝鲜、濊貊,东与沃沮,北与夫余接。都于丸都之下。”又《毋丘俭传》:正始中,俭率步骑万
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施溪漾头长官司置,属湖广沅州卫。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北下溪侗族乡。六年 (1373) 改属思州宣慰司。永乐十二年 (1414) 改属思州府。清以后废。明洪武五年(1372
①秦、汉称胡苏亭。即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五里保店镇。隋初置胡苏县于此。唐改临津县。北宋废临津县,改称保安镇。②北宋置,属永城县。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。金尝移砀山县治此。元至元中,复还旧治。③
即紫打地。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安顺场彝族乡。清光绪 《越嶲厅志》 卷2: 同治二年 (1863),石达开 “由冕宁小路窜入踞紫大地场,土千户王应元撤铁索桥扼守松林小河,擒石达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