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安西省
1933年伪满取消昭乌达盟,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成立兴安西分省,1934年改为兴安西省。省会在开鲁县(今内蒙古开鲁县)。辖开鲁、林西二县及扎鲁特右翼、扎鲁特左翼(1935年扎鲁特左翼旗和扎鲁特右翼旗合并为扎鲁特旗)、阿鲁科尔沁、巴林左翼、巴林右翼、克什克腾、奈曼、翁牛特左旗等。1937年将翁牛特左旗划归热河省。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。又将奈曼旗划入,属兴安总省兴安南地区。
1933年伪满取消昭乌达盟,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成立兴安西分省,1934年改为兴安西省。省会在开鲁县(今内蒙古开鲁县)。辖开鲁、林西二县及扎鲁特右翼、扎鲁特左翼(1935年扎鲁特左翼旗和扎鲁特右翼旗合并为扎鲁特旗)、阿鲁科尔沁、巴林左翼、巴林右翼、克什克腾、奈曼、翁牛特左旗等。1937年将翁牛特左旗划归热河省。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。又将奈曼旗划入,属兴安总省兴安南地区。
又名登山、东门山。在今湖北咸宁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一》:东高山“在咸宁县东 一里。为邑之镇”。
1947年改经扶县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新集 (今河南新县治)。在河南省东南部,南邻湖北省。属信阳市。面积1612平方千米。人口34.1万。辖6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新集镇。1933年析河南省光山和湖
清置,属兴平县。即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三十里店张镇。乾隆二十六年 (1761) 移县丞驻此。
即今广西藤县西南九十里象棋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藤县图: 西南有象棋墟。
在今西藏东南部。东邻缅甸,南邻印度,西界区域名称珞渝。“下察隅”藏语意为杂人居住的下谷。主要居民是藏族和僜人。地势北高南低,河谷地区受印度洋暖流影响。森林资源丰富,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,有多种野生动物,
又名苏岭山。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一》 引 《襄阳记》: “鹿门山,旧名苏岭山。建武中,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,刻二石鹿夹神道口,俗因谓之鹿门庙,遂以庙名山也。” 《新唐书·孟浩然传》:
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五里。始建于晋武帝时,初名遵善寺。隋开皇二年(582)建大兴城,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,改名大兴善寺。 《酉阳杂俎续集》卷5:“靖善坊大兴善寺,寺取大兴城两字、坊名一字为名。”隋唐时为
在今云南嵩明县东南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 卷111: 嘉利泽 “在嵩盟州东南十五里,方围百余里。水溉民田,鱼供民食,故名”。少数民族语称罗婆泽。因在杨林东北,故又称杨林泽或杨林海子。县境有西湖,此又曾称东
①北宋置,属舞阳县。在今河南舞阳县境。②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零陵县 “雷石镇” 条下: 顺化镇 “五代时置镇。宋改为顺化县。今废”。
①在今北京市右安门南草桥村。明、清以盛产花卉而闻名。明 《帝京景物略》 卷3: “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,方十里,皆泉也。……土以泉,故宜花,居人遂花为业。”②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南。《魏书·世宗纪》: 永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