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兴隆寺

兴隆寺

又称南大庙。在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渤海镇之西南。旧址为唐渤海国时期寺庙,渤海政权灭亡后,寺毁,但大石佛犹存,故称石佛寺。清康熙初重建,称为兴隆寺。咸丰十一年再次重建。有院落三重,规模宏敞。今存马殿、关帝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三圣殿等五殿。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矗立着渤海时期的佛教建筑石灯幢。殿前有重修兴隆寺碑记和渤海时期大型佛教石刻。


又称南大庙。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西南。建于清康熙初年,是一组清代寺院建筑。旧址为渤海时期寺庙,渤海政权灭亡后,寺毁刹灭,但大石佛等犹存,故又称石佛寺。据《宁安县志》记载:“兴隆寺原有三重佛殿,道光二十八年大火焚毁部分殿宇,咸丰五年开始重建,咸丰十一年建成。”今存马殿、关帝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三圣殿等五殿。原有禅堂、配殿和钟鼓二楼,今皆不存。大雄宝殿是九脊庑殿式建筑,木构斗栱结构,前后三斗四栱七铺作,左右三斗四栱五铺作,四角是三面转角檐。是黑龙江地区仅有的清初木构斗栱建筑。五重殿经修缮彩绘,保持原貌,现已辟为历史文物展览室。三圣殿内有“琢而小之”的渤海大石佛,殿前台下有清代石狮。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之间,矗立着有名的渤海时期佛教建筑石灯幢(石灯塔)。殿前有重修兴隆寺碑记和渤海时期大型佛教石刻。马殿右前方尚有迁来的清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父虽哈纳的墓碑。

兴 隆 寺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界镇

    金置,属阳信县。当在今山东阳信县地。

  • 万第镇

    即今山东莱阳市东南四十里万第镇。民国《莱阳县志》卷1有万第镇。在山东省莱阳市东部。面积151.2平方千米。人口6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前万第,人口7000。该村明初形成聚落。因地处玩山沟前低洼处,取村名

  • 李官屯

    即今山东夏津县东北东李官屯镇。民国《夏津县志》卷2:李官屯在“城东北三十里”。

  • 碗子城

    又作盌子城。在今山西晋城市南九十里碗城村。《元史· 察罕帖木儿传》: 至正十八年 (1358),“乃分兵屯泽州,塞碗子城,……以杜太行诸道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43泽州 “太行山” 条: “州南九十里

  • 海清砦

    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改苍孤砦置,属沧州。在今河北青县东。为沿边戍守处。

  • 文英营

    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南文英乡。旧名文英隘,亦曰文英堡。清设守备驻此,雍正十年(1732)改设都司。

  • 黄龙山

    ①在今浙江缙云县北十二里黄龙村。《明史·耿再成传》: “从取金华,为前峰,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。” 即此。②在今安徽贵池市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贵池县: 黄龙山在 “府北五里,滨大江,有望江亭

  • 义州卫

    明洪二十年(1387)置,属辽东都司。治所在十三山驿(今辽宁锦县东北石山镇),寻移义州城(即今义县)。清初废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辽宁省义县。属辽东都司。清初废。

  • 获 (獲) 麐渡

    在今山东嘉祥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嘉祥县: 获麐渡,“ 《志》 云: 在县东南漕河旁。地名大长沟”。

  • 白纻山

    ①在今安徽当涂县东五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05当涂县:白纻山“本名楚山。桓温领妓游山,奏乐好为《白纻歌》,因改为白纻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当涂县:“登其上,则群山环列,江湖萦带,称为佳胜。”②即今湖北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