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利州

利州

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智州。

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益州置,治所在兴安县(隋改绵谷县,即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利州,天宝元年(742)改为益昌郡,乾元元年(758)又改为利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、旺苍、青川及陕西宁强等市县部分地。乾宁四年(897)于此置昭武军节度。五代唐平前蜀后曾改益川郡。北宋咸平四年(1001)为利州路治。辖境略缩小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为广元路。唐初,武士彠为利州都督,其女武则天出生于此。

③辽统和二十六年(1008)置,属大定府。治所在阜俗县(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及凌源、建平等县市部分地区。元属大宁路。明初废。

④南宋置羁縻州,属邕州横山寨。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东利周瑶族乡。元属田州路。明洪武七年(1374)属广西布政司,嘉靖初废。


(1)北魏西益州,号小益州,南朝梁改为黎州,西魏复为西益州,废帝三年(554年)改置利州,治兴安县(隋改为绵谷县,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初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为利州。天宝时曾改为益昌郡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、旺苍及陕西省宁强等市县部分地。宋属利州路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为广元路。(2)辽统和十六年(998年)置,治阜俗县(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大土城)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带。属中京道。金属北京路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附郭易俗县入州。属大宁路。明洪武中废。(3)南宋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东利周。属邕州所领羁縻州。元属来安路。辖境相当今田林县东一带。明嘉靖初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田辟

    西汉置,属五原郡成宜县,为西部都尉治。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。一说即今烂否圪卜古城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,王莽更之鄣安矣。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。《地理志》曰:故西部都尉治也

  • 阎家堡

   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南阎家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万全都司: “阎家堡在 (宣府) 卫西南四十五里,亦戍守处。”

  • 长柳川

    在今甘肃卓尼县境。《晋书·乞伏炽磐载记》:东晋义熙九年(413),“炽磐率诸将讨吐谷浑别统支旁于长柳川、掘达于渴浑川, 皆破之”。

  • 北澧州

    唐武德二年(619)置,治所在方城县(今河南方城县)。贞观八年(634)改名鲁州。

  • 江南省

    清顺治二年(1645)改南直隶置,治所在江宁府(今江苏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、安徽二省和上海市以及江西婺源县地。康熙六年(1667)分置江苏、安徽二省。此后仍习惯合称这两省为江南省。清顺治二年(16

  • 会河堡

    在今河北怀安县(柴沟堡镇)东。《金史·卫绍王纪》:大安三年(1211),蒙古伐金,“千家奴、故沙败绩于会河堡,居庸关失守”。即此。辽、金时筑,在今河北省怀安县东。南宋嘉定四年(1211年),蒙古追金人

  • 桃丘

    春秋时卫邑。在今山东阳谷县东陶城铺。《春秋》: 桓公十年 (前702),“秋,公会卫侯于桃丘,弗遇”。杜注: “桃丘,卫地。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33载: “汉高封功臣刘襄为桃侯,

  • 诺州

    唐贞观五年 (631) 置,为羁縻州。属松州都督府。治所在诺川县 (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)。后废。唐贞观五年(631年)置,治诺川县(治今四川松潘县黄胜关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一带。后因地入吐蕃,

  • 车里宣慰司

    明洪武十九年(1386)改车里军民府置,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景洪市东南郊曼景兰。辖境约当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思茅市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老挝部分地区。清代属普洱府,迁治今景洪市东南九里宣

  • 张茅镇

    即今河南陕县东三十四里张茅乡。清设递运所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