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吉林省

吉林省

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改吉林将军置,省会在吉林县(今吉林省吉林市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以南, 吉林省长岭、四平、伊通、靖宇以东,乌苏里江瑚布图河以西,图门江以北地区。1945年析置松江省,并将部分地区划归合江省,辖境缩小。1954年省会由吉林市迁驻长春市。


简称吉。在中国东北的中部,松花江中、上游。东邻俄罗斯,东南邻朝鲜。面积18.74万平方千米。人口 2658.6 万。辖长春、吉林、四平、辽源、通化、白山、松原、白城8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19市辖区、20县级市、18县和3自治县。省人民政府驻长春市。吉林,满语吉林乌拉的简写,意为“沿江的城市”。吉林省因原吉林将军驻地吉林乌拉(今吉林市)得名。商、周时不咸山(今长白山)以北为肃慎、貊族地,曾入贡于周。秦代肃慎居中部和北部。东缘挹娄,南为高句丽,西部为扶余。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年)置玄菟郡,西南部为玄菟郡地。东汉、魏、晋西部为扶余,东缘为沃沮,余为高句丽。隋代为靺鞨粟末、伯咄部所居。唐总章元年(668年)属安东四都护府。武周圣历元年(698年),靺鞨在今敦化市自立震国;唐开元元年(713年)置忽汗州,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;自此称渤海,省境大部属渤海。辽代东部属东京道,西部属上京道。金属上京路、临潢府路、东京路、咸平路。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。明初属奴儿干都司,境内设有80余卫所;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女真统一吉林各部建立“后金”。清初属驻防内大臣,顺治三年(1646年)改称昂邦章京,十年改属宁古塔昂邦章京。康熙元年(1662年)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;十二年于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。吉林乌拉为满语,吉林意即“沿”,乌拉是“大川”之意,吉林乌拉即“沿江的城市”,简称吉林。十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迁吉林乌拉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改为吉林将军。吉林省名始此。光绪七年(1881年)改吉林厅为府。三十三年裁吉林将军和副都统,建置吉林省,省会吉林。1912年民国沿旧制,全省分西南、西北、东南、东北四路。1914年改为吉长、滨江、延吉、依兰四道。1929年废道。1932年日本侵占东北后,擅将长春改为新京市,定为伪满洲国首都。1934年日伪擅将吉林省划分为吉林、间岛、滨江、三江四省;后又擅设通化、四平二省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伪满洲国所设的省,恢复吉林省。1946—1949年政区多次变动,省会多次迁移。1949年省会复迁吉林市,长春市划入吉林省。全省辖长春、吉林二省辖市(地级)及延吉专区。1952年延吉专区改置延边朝鲜族自治区(1955年改自治州)。1953年长春市改置中央直辖市。1954年复归吉林省,省会迁驻长春。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。至2004年,行政区划始成今状。省境西为大兴安岭边缘,东为长白山地,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递降,东部为长白山主体部分,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山脉组成。长白山白云峰海拔 2691 米,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高峰。长白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。山区河网密集,水量丰富,落差大,建有丰满、白山、红石等大中型水库80余座,小水库近千座。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年平均气温 4.7℃,1月平均气温 -18.5~14.6℃,7月平均气温22.8~25.6℃。年平均降水量605.5毫米。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48.6%。为国家主要林区之一。动植物资源丰富,尤以东北虎、梅花鹿著称。中西部地区为松花江平原,海拔200米左右,农业发达,为全国著名玉米种植区。农产有玉米、稻、大豆、葵花子、甜菜、高粱等。本省为粮食产业大省之一。人均占有粮居全国之首。西部草原连片,牧业发达是细毛羊生产基地。是人参、鹿茸主要产地,产量居全国之首。已探明矿产资源有75种,其中油页岩、硅石灰、火山渣、镍、钼、金、锗、镓、铼、冰洲石、硼、石墨、石膏等居全国前5位。石油产量占第8位。工业有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为主体的行走机械行业,以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集团和松原石油集团为依托的化学工业;以通化钢铁集团公司为龙头的冶炼工业,以及吉林省医药和森林集团均已成为支柱产业。客车、铁合金、非金属矿业等,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。建有长春、图们江、珲春边境等经济开发区。全省已形成以铁路为主、公路为辅、航空水运相衔接的交通网络。长春至四平、吉林、营城子和长春外环已建成高速公路。有长春、吉林、延吉等民用机场。有吉林大学、东北师范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百余所。吉林、集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长白山、松花湖、净月潭、八大部风景名胜区和伪满洲国皇宫、丸都山城、国内城、渤海东京城遗址、洞沟古墓群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利州

    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为智州。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益州置,治所在兴安县(隋改绵谷县,即今四川广元市)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义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

  • 郑和墓

    在今江苏江宁市 (东山镇) 西南二十六里牛首山西南麓回子山,俗称回子坟。郑和 (1371—1435),本姓马,小字三保 (一作宝),云南昆阳 (今并入晋宁) 人。回族。明初入宫做宦官,从燕王起兵“靖难

  • 丹阳城

    ①在今湖北秭归县(剪刀峪)西北归州镇东南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周成王时“封熊绎于楚蛮,封以子男之田,姓芈氏,居丹阳”。《正义》:“《舆地志》云:秭归县东有丹阳城,周回八里,熊绎始封也。”《水经·江水注》

  • 巴渠县

    ①南朝宋置,属巴渠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下八乡(下八庙场)。《寰宇记》卷137巴渠县:“以境在巴州宕渠内,故为巴渠县。”隋开皇初废。唐永泰元年(765)复置,属通州。太和三年(829)属开州,四年

  • 宋康郡

    南朝宋元嘉九年(432)以高凉郡西部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广化县(今广东阳西县东北)。南齐辖境相当今广东阳西县及电白县部分地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平陈后废。南朝宋元嘉九年(432年)置,治广化县(今广东阳

  • 甘鱼口

    战国楚地。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楚“南有符离之塞,北有甘鱼之口”,即此。战国楚地。在今湖北省天门市西北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楚“南有符离之塞,北有甘鱼之口”。即此。

  • 安德铺

    即今四川郫县西北安德镇。清雍正《四川通志》卷22下郫县:“安得铺在县西二十五里。”

  • 洄曲

    一名时曲。在今河南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。《旧唐书·宪宗纪》: 元和十年 (815),“李光彦大破贼党于洄曲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元和十二年 (817),“吴元济闻郾城不守,甚惧。时董重质将骡

  • 枫木岭关

    在今湖南东安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新宁县: 枫木岭关在 “县东百二十里。旧为戍守处”。

  • 都匀洞

    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南 (都匀司东十里)。《清一统志· 都匀府》 引 《名山胜概记》: “洞门北向,高广皆一丈五尺。洞中石如象鼻,杂草丛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