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林镇

大林镇

即今台湾省嘉义县北大林镇。旧名大莆林,又作大埔林。日本占领期间设大林街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林镇。


(1)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东部、西辽河南岸。面积266.7平方千米。人口3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林,人口1.7万。大林,蒙古语意为“埂、堤”,原名大冷艾力,汉语称大林营子。清属达尔罕旗卓里图亲王领地。1919年成村落。1920年大郑铁路修通设站,命名大林站。1949年为第五区,1958年成立大箭公社,1964年改大林镇。农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大豆、甜菜,畜产牛、马、绵羊、猪。有油脂、型砂、木材加工、水泥制品等厂。大郑铁路、303国道经此。(2)在四川省双流县东南部。面积57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林,人口800。因驻地四周有成片森林,故名。1949年为大林乡,1958年并入长征公社,1960年析置大林公社。1983年社改乡,1992年玉皇、水池二乡并入,合置大林镇。盛产甘蔗、海椒、花生、蚕茧。有机砖、酿造、榨油、拉丝等厂。通公路。(3)在台湾省嘉义县北部,北界云林县。面积64.2平方千米。人口约4万。原称大埔林街。日占初属嘉义厅。后改设大林街,属台南州。1945年光复后废街设镇。地处嘉南平原,华兴溪流经北界,三叠溪流经西南境。产稻、甘薯、玉米、花生、大豆、甘蔗和柑橘等。有制糖、罐头食品等厂。纵贯铁路、高速公路和1号省道纵贯西部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瓦合山

    亦名瓦河山。在今西藏类乌齐县南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:瓦合大山“在类乌齐西南。山大而峻,路险难行,四山相接,绵亘一百六十里,四时积雪”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云南官兵三百余名,至此山下扎营,一夜

  • 东胡

 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,因居匈奴(胡)之东,被称为东胡。其地南邻燕国,战国后期被燕将秦开击败,北却千余里,燕遂筑长城以拒之。燕长城遗迹在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北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、内蒙古赤峰市、敖

  • 上乌山

    又名三台山。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罗定州》:上乌山“有三峰,中峰特峭。乌水所出”。

  • 鸡宁车站

    即今黑龙江鸡西市。虎林铁路在此有支线通恒山煤矿。

  • 寻山后千户所

    明成化中置,属成山卫。治所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寻山镇。明置,治今山东省荣成市东寻山所。属登州府。清废。

  • 义武军

    唐方镇名。建中三年(782)置,治所在定州(今河北定州市)。领定、易、沧三州。后辖境有变化,较长期领易、定二州,相当今河北拒马河与唐河之间地区。北宋建隆二年(961)废。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建中四年(7

  • 磁湖镇

    北宋置,属大冶县。在今湖北黄石市西北。

  • 代谷

    在今山西代县西北。《史记·韩信卢绾列传》:“匈奴常败走,汉乘胜追北,闻冒顿居代谷。”

  • 日南郡

    ①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)置,治所在西捲县(今越南平治天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)。《水经·温水注》:“区粟建八尺表, 日影度南八寸, 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,故以名郡。”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北起横山

  • 鄂诺河

    亦作鄂嫩、敖嫩、俄侬。在清外蒙古车臣汗部北境。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流入俄罗斯境内的鄂嫩河。即“斡难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