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玉山
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开建县:大玉山在“县(今南丰镇)西三十五里。高百三十丈,周三十余里。青碧如玉。其旁为小玉山,高八十余丈,周五里,形势突兀”。
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开建县:大玉山在“县(今南丰镇)西三十五里。高百三十丈,周三十余里。青碧如玉。其旁为小玉山,高八十余丈,周五里,形势突兀”。
西魏改略阳县置,为德广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。隋属襄阳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古县名。西魏改略阳县置,治今湖北省宜城市东。属德广郡。隋属襄阳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在今陕西富县北。唐韦庄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》诗:“开元坡下日初斜。”即此。
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二十里。《魏书·世祖纪》: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(441),“葬惠太后于崞山”。古山名。在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北。西汉以此山名县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,葬惠太后于崞山;又太和元年(
即今西藏丁青县西北色扎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色扎宗。1960年并入丁青县。“色扎”,藏语意为黄孩。原为姓氏名。传说凤凰在该地生了一个黄色孩子,故名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城西北色扎村。
①西晋惠帝时析汝阴郡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新蔡县 (今河南新蔡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、安徽临泉二县及河南淮滨县北部地。南朝宋移治汝南县 (今河南汝南县)。北魏还治今新蔡县。北齐改为广宁郡。②东晋侨置,属
即今江西婺源县西中云镇。清康熙《徽州府志》卷1婺源县:三十都有中云村。光绪《婺源县志》卷2:三十都“中云,离城四十里”。(1)在江西省婺源县中南部。面积145平方千米。人口1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中云,
为熊耳山之殊称。又名鸾山、峦山、闷顿岭。在今河南卢氏县东、栾川县西北。为伊水发源处。《山海经· 中山经· 中次二经》: “蔓渠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竹箭,伊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洛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
明永乐四年(1406)置, 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黑龙江省依安县东南双阳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所确址不详。辖区约今黑龙江省嫩江以东呼裕尔河南支双阳河流域。后废。
隋大业元年 (605) 置,治所在比景县 (今越南平治天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)。三年 (607) 为比景郡。
在今陕西蒲城县南二十里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宣帝少时,“常困于莲勺卤中”。注:如淳曰:“莲勺县有盐池,纵广十余里,其乡人名为卤中。”又称东卤池。在今陕西省蒲城县南。汉代纵广十余里,属莲勺县。宣帝曾被困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