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通河

大通河

①即元通惠河。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,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顺天府: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,水自玉河而出,绕都城之东南,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。”

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大通县:“东有大通河,县以此名。”

③即今安徽铜陵县、贵池市间之大通河(长河)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铜陵县南有大通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铜陵县:大通河在“县南四十里。出伏牛、天门诸山,汇于车桥湖,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,入大江”。

④亦名管埠河、临城河。即今安徽铜陵、青阳县境之长河(青通河)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临城河“在青阳县东。一名双河。其源有五,会于双河口,经峡山下,合管埠河,又西北入贵池东界,经铜陵县西南四十里之大通镇,汇诸水曰大通河,入江”。

⑤即古浩亹水。亦名閤门河。在今青海东北部。为湟水支流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:“大通河在庄浪卫城南一百二十里。”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》:浩亹河,“《通志》:有大通河在大通卫南五里。源出野狐山,东南流至碾白县响塘峡,行山峡中经西大通堡,东南合西宁河入黄河。即古浩亹河也”。


(1)又称浩门河、阁门河。古称浩亹川。湟水支流。在青海省东北部。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间,东南流经甘、青边境,经青海省祁连县、刚察县、门源回族自治县、互助土族自治县、乐都县等,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入湟水。长508千米,流域面积1.5万平方千米。河谷深窄,水流湍急。支流有石羊河等。1994年建成了引大(通河)入秦(王川)工程,可灌溉9万公顷荒原。沿河两岸多野生药材及野生动物。(2)见“通惠河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溪

    ①在今福建福安市西北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安县:平溪“在县西北五十里。自寿宁县流入境,合乎东溪”。②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北十里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仪陇县:“旧治金城山,开元二十三年移治平溪。”《舆地纪胜

  • 刚噶鲁

    在今西藏丁青县境。为藏北三十九族中之二族。分上刚噶鲁族、下刚噶鲁族。清《西藏图考》卷5:“上刚噶鲁族百户一员,住牧吉楚地方。下刚噶鲁族百长一员,住牧吉楚地方。”

  • 辉迈拉呼卡伦

    一作辉迈拉虎。清乾隆年间置,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北境,额尔齐斯河西岸。清 《塔尔巴哈台事宜》 卷3: 辉迈拉呼卡伦 “在扎哈苏淖尔东北八十里鄂尔齐斯河岸,与科布多交界”。

  • 洨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沛郡。治所即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集。东汉改为洨县。西汉置,治今安徽省固镇县东濠城。属沛郡。东汉改为县。

  • 双港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桐城县。即今安徽桐城县南双港铺。②清置,属天津县。即今天津市南郊区海河西岸双港镇。清设千总驻守。③即今江西波阳县西双港镇。鄱江经此西北行二十二里入鄱阳湖。为濒湖水陆要隘,清时有水师营参将驻

  • 浪滩

   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九十里黔江中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桂平县 “浪滩” 引 《郡志》 云: “万历初,议者以弩滩、浪滩两处瑶 ‘贼’ 远徙,旧穴辽旷,恐为他贼所乘,宜于滩碕各立营堡,戍以官兵。”

  • 安乡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东南。东汉废。西汉元帝封赵哀王子喜为安乡侯,置安乡侯国,治今河北省晋州市东。东汉国除。

  • 白水浦

    又名白水港。即今江西九江市东白水湖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永定二年(558),“春,正月,王琳引兵下,至湓城,屯于白水浦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九江府:白水港“今亦曰白水湖。水溢成湖,水落成港”。又

  • 丰安军

    唐置,属朔方节度使。在今宁夏中宁县西北石空堡附近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丰安军:“在灵州西黄河外百八十里,管兵八千人,马千三百疋。”后废。武周万岁通天初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流水村。属

  • 红夷

    明时称荷兰人为红夷。明张燮《东西洋考》卷5“美洛居”条:“红夷虽主美洛(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),每一二载大众辄返国,既去复来。吕宋王兵抵境外,值红夷空国言返,斩关以入,遂杀美洛居酋,立所亲信主之。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