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延安市

延安市

1937年析延安县置,属陕甘宁边区。治所即今陕西延安市。为陕甘宁边区首府驻地。1949年2月撤销,并入延安县。1972年复置延安市。


在陕西省北部、延河中游。面积3.67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 3556 平方千米)。人口205.6万(市辖区37.4万)。辖宝塔区及延长、延川、子长、安塞、志丹、吴旗、甘泉、富县、洛川、宜川、黄龙、黄陵12县。市人民政府驻宝塔区。秦置高奴县,治今市东北延河北岸。属上郡。晋省。北魏于敷城县(今洛川县东南土基镇鄜城村)设敷城郡,于魏平县(今子长县东南)设朔方郡;太平真君十二年(451年)于广洛县(今安塞县东南安塞旧城)设金明郡;孝文帝时中部郡随中部县由今宜君县东北移治杏城(今黄陵县城南的南城);太和元年(477年)于广武县(今宝塔区东部甘谷驿镇附近)设遍城郡,十五年于中部县兼置东秦州;延昌二年(513年)于广武县兼置东夏州;孝明帝时,东秦州改称北华州。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于义川县(今宜川县东北)设义川郡,于三堡镇(今宜川县东北牛家佃乡固州)置汾州;十三年于云岩县(今宜川县西北)兼设乐川郡;废帝三年(554年)北华、东夏、汾州三州分别改称鄜、延、丹三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郡存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于高奴县故城置肤施县;鄜州移治洛交县(今富县)并改称鄜城郡;延州移治肤施县(今宝塔区东)并改称延安郡,废丹州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罢郡复设延、鄜、丹三州,二年于中部县增置坊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延、鄜、坊三州改设为延安、洛交、中部三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罢郡设延、鄜、坊、丹四州。北宋庆历五年(1045年)延州移治今延安市区,元祐四年(1089年)升为延安府。蒙古改延安府为延安路,至元六年(1269年)废丹州,省坊州入鄜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复设延安府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升鄜州为直隶州。1913年废府、州,地属榆林道。1920年榆林道移治肤施县。1928年废道直属省。1935—1948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。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,11月于瓦窑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。1936年肤施县改延安县。1937年9月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;并析延安县城置市。1943年又于延安设置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。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驻西安,撤销延属分区,设立陕北行署区;延安市撤销,并入延安县。1950年撤销陕北行署区,设延安专区。1969年改延安地区。1972年复设延安市。1975年延安县撤销,并入延安市。1996年撤销延安地区和县级延安市,改设地级延安市;原县级延安市改为宝塔区;原延安地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入。地处黄土高原,主要山岭有白于山、子午岭、崂山、黄龙山等。北洛河、延河、清涧河、仕望河、汾川河流贯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南部塬区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油料为主,也是苹果、烟叶、泡桐生产基地。北部丘陵以黍、谷子为主,其次为小麦、豆类、荞麦、马铃薯等。矿产以煤、石油储量为多。工业以石油、炼油、煤炭生产为主,并有卷烟、面粉、食品、纺织、皮革、造纸等厂。西榆铁路纵贯。以210国道为主干,连接各县支线公路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轩辕黄帝陵、黄河壶口瀑布、延安宝塔和凤凰山、枣园、杨家岭、王家坪、南泥湾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洞砦

    在今湖南新宁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新宁县:“阳洞砦在县西。《志》云,武冈有阳洞蛮,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,即其地也。”

  • 柘冈

    在今江西金溪县西,与临川市交界处之灵谷山相接。上有王安石读书堂。王安石 《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》 诗: “柘冈西路白云深”,指此。

  • 南谷口

    即褒谷南口。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魏延传》: 蜀汉建兴十二年 (234),魏延先至,“据南谷口”。杨仪等奉武侯之丧还,延迎击仪。延军皆散,仪遣马岱追斩之。

  • 松坪寨

   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松坪沟乡。明、清置松坪寨土百户。

  • 邪姜山

    又名三阳山。即今湖南衡阳、祁东、邵东三县交界处之三面山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“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,邵陵县界邪姜山。”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一》:邪姜山“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,有石岩可坐数十人,瀑泉从岩隙泻下不

  • 崇山卫

    明洪武二十八年 (1395) 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在今湖南花垣县南吉卫镇东南侧老卫城。后废。

  • 吉庞县

    南齐改都庞县置,属九真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石城附近。隋废。古县名。南朝齐改都庞县置,治今越南清化省石城附近。属九真郡。隋废。

  • 东岩山

   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3建昌府:东岩山“在新城县东四十里。叠嶂排空,与日山相望”。俗称东山、麟山。在福建省莆田市西北角。山上旧有数百年古松200多株,宋元摩崖石刻多处。有北宋淳化元年(99

  • 新庄

    ①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武清县: 新庄 “在县西南八里,亦运河所经,今为新庄铺”。②即今台湾台北县北新庄市。清乾隆三十二年 (1767) 移八里岔巡司治此,四十五年 (1780)裁

  • 天回山

    亦名天隳山。在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十里。明曹学㻇《蜀中名胜记》卷3:“扬雄《蜀记》以杜宇自天而降,号曰天隳。及玄宗幸蜀返跸之后,土人呼曰天回,今谓之天回镇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