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孝孺墓
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雨花台东岗后山西北麓。方孝孺(1357一1402),字希直,又字希古,人称正学先生。浙江宁海人。宋濂弟子。明惠帝朱允炆即位,任侍讲学士。燕王(即成祖)兵入京师(今南京),令其起草登极诏书,拒不从命,被磔于市,凡族十族(九族及其学生),株连而死者八百七十余人。终年46岁。其门生将其骨骸收葬于雨花台下。万历年间,汤显祖始为其修墓,并立碑建祠。今所存墓碑系清同治五年(1866)所立,上刻“明方正学先生之墓”。
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雨花台东岗后山西北麓。方孝孺(1357一1402),字希直,又字希古,人称正学先生。浙江宁海人。宋濂弟子。明惠帝朱允炆即位,任侍讲学士。燕王(即成祖)兵入京师(今南京),令其起草登极诏书,拒不从命,被磔于市,凡族十族(九族及其学生),株连而死者八百七十余人。终年46岁。其门生将其骨骸收葬于雨花台下。万历年间,汤显祖始为其修墓,并立碑建祠。今所存墓碑系清同治五年(1866)所立,上刻“明方正学先生之墓”。
即拓东城。南诏筑,在今云南昆明市。柘,又作拓。在今云南省昆明市。南诏赞普钟十四年(765年),南诏王阁罗凤子凤伽异所筑。为南诏东境重镇,置有柘东节度。830年劝丰祐改名善阐。
①战国燕邑,后为赵地。在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。《史记· 赵世家》: 悼襄王二年 (前243),“李牧将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”。即此。②战国韩邑,后入秦。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(一说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)。《史
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治所在右玉县(今山西右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朔州市与左云、右玉以及内蒙古凉城、卓资县地。1912年废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置,治右玉县(今属山西)。属山西省。辖境约当
五代周置,即今河北徐水县。北宋初为静戎军治。《寰宇记》 卷68静戎军: “周为梁门口塞,在 (易) 州东南九十里。皇朝太平兴国六年二月升为静戎军。” 景德元年 (1004) 改为安肃军治。同年,契丹南
北宋置,属青石县。即今四川潼南县北五十里古溪镇。
在今湖南岳阳市南。 《水经注》 谓之翁湖。《元和志》 卷27岳州巴陵县: “㴩湖, 一名翁湖,在县南一十里。《尔雅》 云: ‘河水决出还复入者为㴩。’ 《左传》: 定公四年
春秋时国,在今江苏新沂市南五十里㟃峿村。 《左传》: 昭公二十七年 (前515), 吴内乱,“公子烛庸奔钟吾”。即此。西汉于此置司吾县。
春秋时莒邑。在今山东莒县境。《左传》:襄公二十三年 (前550),“杞殖、华还载甲,夜入且于之隧,宿于莒郊。明日,先遇莒子于蒲侯氏”。杜注: “薄侯氏,近莒之邑。”古邑名。春秋莒邑。在今山东省莒县境。
在今河北承德县西一百里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承德府滦平县有“红旗”镇。俗称乌举梁。(1)在辽宁省营口市东南部。面积35.5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西蓝旗,人口 1250。1956年设乡,1
隋建,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 大业元年 (605)三月,“又于皂涧营显仁宫,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,以实园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