朸县
朸或作扐县。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商河县东北四十里。文帝封文悼王子刘辟光为朸侯;武帝时又封城阳顷王子刘让为朸侯。后改为县。东汉省。
古县名。“朸”又作“扐”。西汉文帝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、武帝封城阳顷王子刘让为侯,置侯国。后改为县,治今山东省商河县东北龙桑寺。属平原郡。东汉初废入般县。
朸或作扐县。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商河县东北四十里。文帝封文悼王子刘辟光为朸侯;武帝时又封城阳顷王子刘让为朸侯。后改为县。东汉省。
古县名。“朸”又作“扐”。西汉文帝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、武帝封城阳顷王子刘让为侯,置侯国。后改为县,治今山东省商河县东北龙桑寺。属平原郡。东汉初废入般县。
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南六十里南流江中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1郁林州:马门滩,“《九域志》:在白州。马援南征,以江流迅激,舟楫不通,乃疏凿尽去其石,余有二巨石,双立若门,因谓之马门,滩如奔马”。在今广西壮族自
在今山东庆云县东北崔口镇。清天津府盐场之一。《清一统志·天津府二》: “富民场在崔家口。” 雍正年间废。
北宋置,属梁泉县。在今陕西凤县东北境。
即今河北献县东十六里河城街乡。清乾隆《献县志》 卷3市集: 有河城。
北周改江原县置,属犍为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怀远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崇庆州:“以县界多融山而名。”寻改为晋原县。古县名。北周改江原县置,治今四川省崇州市西北怀远镇。寻改为晋原县。
隋开皇六年(586)改泥阳县置,为宜州治。治所即今陕西耀县。大业初属京兆郡。唐武德初复为宜州治。贞观十七年(643)属雍州,垂拱二年(686)改名永安县。神龙元年(705)复名华原。开元元年(713)
明初改虎牢关置,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汜水县:“又西有虎牢关,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关,有巡检司。”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二》:“明洪武二年改虎牢为古崤关,置巡司戍守,成化十七年裁。
即今广西德保县东北隆桑镇。《清一统志·镇安府》:陇桑隘“在府(故治在今德保县)东四十里崇山下,接奉议州界”。
唐武德四年(621)置,治所在绥阳县(今贵州凤冈县西)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四年复置,移治都上县(今凤冈县东南)。十一年移治绥阳县(今凤冈县北馁阳镇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凤冈、绥阳、湄潭等县地。五代后废
在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察哈尔·正黄旗》:七金河“在旗西二十里。蒙古名贺尔博金。源出贺尔博金山,南流入希尔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