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梅花镇

梅花镇

即今河北藁城市南梅花镇。1937年10月,国民党五十三军六九一团由地下党员、团长吕正操率领,在此阻击南犯日军,歼敌数百。当夜,六九一团拒绝执行南撤命令,挥戈北上,挺进敌后。此后,日军侵占藁城县,在梅花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“九九惨案” (农历九月九日)。全镇有一千五百四十七人被杀,四十六户被杀绝,六百余间房屋、店铺被烧毁。


(1)在河北省藁城市南部。面积74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梅花,人口3900。传昔有梅花公主居此,故名。1953年设乡,1958年撤乡并入南营公社,1961年析置梅花公社,198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谷子。有建材、木器等厂。藁赵公路经此。有梅花惨案遗址及纪念馆。(2)在江苏省泗洪县西北部、苏皖两省交界处。面积93.5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吴集,人口1700。1949年设梅花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改乡,2000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稻、花生、棉花、油菜籽等。矿产有石英。有建材、塑料、机械、服装等厂。古迹有赵庄、龟墩、风墩、南墩文化遗址。宁宿高速公路、宁徐公路经此。(3)在福建省长乐市东北部、闽江口南侧。面积6平方千米。人口1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梅城,人口1.6万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福州府长乐县:梅花江“在(福州)府东北五十里,近梅花所城,亦曰梅江,亦曰梅花澳”。明初建城。1956年设梅花镇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置镇。以海上捕捞业为主,盛产带鱼、鳗鱼、梭子蟹、海蜇。有渔械、冷冻、造船、饲料等厂。峡梅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明蔡夫人庙。(4)在湖南省道县北部。面积88.9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梅花圩,人口2740。镇以其处宜江北侧,梅花岭西麓,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于此建圩,以岭名。1951年建梅花乡。1958年属车头公社,1961年设梅花公社。1984年改乡,1995年置镇。主产稻,并产甘蔗、板栗、大蒜等。设有圩场,为县北部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。有公路通县城。名胜有宜山。(5)在广东省乐昌市西部。面积160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梅花圩,人口1720。因镇区处喀斯特小盆地,周围喀斯特残丘散布,似梅花,故名。1950年属乳源县四区,1951年改属乐昌县五区。1955年改设梅花区,1956年设乡,1958年建公社,1983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地表缺水易旱,荒山地多。主产稻,并产玉米、花生、甘薯、苎麻等。有煤、铜、锑、白云石等矿。梅花猪出名。有农机、竹木器、精干麻、缝纫等厂。坪乳公路经此。罗家渡—五指山小铁路经过并北接坪石—梅田矿线。古迹有梅花仙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后洋

    即今福建漳平市北双洋镇西之西洋。《明通鉴》:正统十四年(1449)二月,“林子得、邓永祖等复拥茂七兄子伯孙聚后洋,攻州县”, 即此。即今福建省漳平市北西洋。《明通鉴》:英宗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二月

  • 地肺山

    ①即枯枞山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南。《隋书《地理志》:弘农郡朱阳县“有肺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6虢州朱阳县:“地肺山,山下有神祠,即肺祠也。”②即商山。在今陕西丹凤县西商镇南一里。晋皇甫谧《高士传》卷中:四皓

  • 长岐

    在今湖北黄陂县西南。《晋书·张光传》:永兴二年(305),“江夏太守陶侃与(陈)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。……光发伏兵应之,水陆同奋,贼众大败”。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永兴二年(3

  • 民治县

    1928年析禹县及登封县地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白沙镇(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白沙村)。后废。旧县名。1928年由登封、禹县两县析置,治白沙(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白沙)。1931年撤销,并入登封、禹县两县。

  • 白沙镇

    ①唐置,属扬子县。即今江苏仪征市。五代唐同光二年(924)杨吴改迎銮镇。②北宋置,属新化县。即今湖南新化县北八十里白溪镇。③北宋置,属江津县。即今四川江津市西南白沙镇。光绪《江津县志》卷2:白沙镇“距

  • 博袍山

    在今广东雷州市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18雷州: 博袍山 “在海康县西八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雷州府海康县: 博袍山 “高五十丈,岩穴甚盛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雷州府》: 博袍山,“ 《旧志》: 在

  • 汶溪县

    唐贞观七年(633)置,属南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南。次年废入三溪县。

  • 盂县

    ①春秋晋置,治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二十五里大盂镇。《左传》: 昭公二十八年 (前514),“魏献子为政,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,……孟丙为盂大夫。” 即此。西汉属太原郡。西晋属太原国。北魏废。隋开皇十六年

  • 铁索箐

    ①即今云南宾川县南三十里铁城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6大姚县: 铁索箐 “在县西北。逶迤千里,山河水隈,谿径深险,夷人每聚于此,恃险出没,剽掠几百余年。万历初,铁索箐力些夷叛,抚臣邹应龙讨之,七十二村悉

  • 龙岩

    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6隆庆府:龙岩“在剑门县西一里。洞穴可坐百许人。《雪斋小说》云:王建为盗, 朝廷捕之, 急匿于剑门巨石穴中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剑州:龙岩“在州治西。又州北七十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