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城

武城

①战国赵地,在今河北磁县西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幽缪王迁二年 (前234),“秦攻武城,扈辄率师救之,军败,死焉”。

②在今山西介休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一》:武城 “在介休县东四十五里。秦遣武安君白起伐赵经此,故名”。

③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,又称南武城。在今江苏昆山市西北武城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会稽郡娄县:“有南武城,阖闾所起以候越。” 《越绝书》 卷2: “娄北武城,阖庐所以候外越也,去县三十里,今为乡也。”

④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下。一说在今山东费县。《春秋》: 襄公十九年(前554),“城武城”。《清一统志 ·济宁州 》: 武城“俗传为曾子故里,今讹为阿城”。

⑤春秋时鲁邑,后亦名南武城。在今山东费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襄公十九年 (前554),鲁 “城武城”。即此。西汉置南成县。

⑥一作东武城。春秋赵邑,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北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 “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。”即此。西汉置东武城县。

⑦一名武延城。在今河南南阳市北。原为申国地,春秋时属楚。《左传》: 僖公六年 (前654),“冬,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”。襄公九年 (前564),“楚子师于武城,以为秦援”。即此。

⑧一名武口城。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南长江北岸沙口村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江之左有武口,水上通安陆之延头,……南至武城,俱入大江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梁太清三年 (549),湘东王绎声讨侯景,“军于郢州之武城”。胡注: “盖今之沙武口,即其地。”

⑨春秋晋邑。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十七里。《左传》: 文公八年 (前619),“秦人伐晋,取武城”。即此。战国属魏,亦称武下。秦置武城县。


(1)古邑名。(1)春秋申邑,后属楚,名武延城。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。《左传》僖公六年(前654年):“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”;公元前564年,楚子师于武城,以为秦援。皆即此。(2)春秋晋邑。在今陕西省华县东。《左传》文公八年(前619年):秦伐晋,取武城,即此。(3)又名南武城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。《春秋》襄公十九年(前554年):“城武城”,以御齐师,即此。参见“南武城”。(4)春秋楚邑。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东北。《左传》定公四年(前506年):“武城黑谓子常曰……”(5)又名东武城,战国赵邑。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北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,即此。(6)战国赵邑,在今河北省磁县西南。赵王迁二年(前234年)秦攻赵武城,即此。(2)古城名。又名武口城。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南。南朝梁太清三年(549年),萧绎驻军郢州武城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河洛

    谓黄河与洛水交汇处及附近之地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 “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。” 《正义》:“ 《世本》 云: ‘夏禹都阳城,避商均也。又都平阳,或在安邑,或在晋阳。’ 《帝王世纪》 云: ‘殷汤都亳,

  • 和硕特西前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驻牧地在今青海乌兰县东。后迁德令哈市东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西前旗: “牧地在布喀河南岸。东至乌图起尔沙陀罗海,南至西拉库图尔、果库图尔、西至察罕乌苏呼鲁恭纳

  • 周何山

    在今安徽望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望江县: 周何山 “在县东一里。《志》 云: 周瑜及何无忌皆曾驻军于此,因名”。

  • 武宁站

    元置,在今广东惠来县东五十里武宁村。明改为驿。元置,在今广东省惠来县东。明改为驿。

  • 东川县

    1913年改会泽县置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即今云南会泽县。1916年直属云南省。1922年复名会泽县。旧县名。本清会泽县,治今云南省会泽县。为东川府治。1913年裁府留县,改名东川县。1929年复原名

  • 鼎胜山

    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邓川州: 鼎胜山在 “州 (今邓川镇) 东南十里。孤峰特耸,洱水为襟,登山 一望,波光万顷,最为奇胜”。

  • 大关山

    即古邛崃山。今四川荥经县西南与汉源县交界之大相岭山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荣经县:“西有大关山,邛崃关在焉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2荣经县:大关山在“县西八十里,山极险隘,当西南彝要路。或曰山即邛崃之西麓,邛

  • 八连城

    又名半拉城。在今吉林珲春市西南图们江东。有唐渤海国东京龙原府古城遗址,由内城和外城组成,内城有宫殿,建筑格局模仿唐朝。村名。在吉林省珲春市区西南部、图们江东岸。属三家子满族乡。人口620。以村北八个相

  • 武城

    ①战国赵地,在今河北磁县西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幽缪王迁二年 (前234),“秦攻武城,扈辄率师救之,军败,死焉”。②在今山西介休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一》:武城 “在介休县东四十五里。秦遣武安君

  • 玉门军

    唐置,在今甘肃玉门市赤金镇稍东。《元和志》卷40玉门县:“玉门军,开元中玉门县为吐蕃所陷,因于县城置玉门军。天宝十四年,哥舒翰奏废军,重置县。”见“玉门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