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暑礁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位于大现礁西南55海里。东北一西南向,长约26公里。中国渔民向称上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十字火礁或西北调查礁。1947年改名永暑礁。郑资约《南海诸岛地理志略》载:永暑礁“全部由珊瑚礁构成,有许多干礁块露出水面,而以西南端部露出者最大。海水涌向礁块, 虽于微风微浪, 亦被击碎成破浪”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位于大现礁西南55海里。东北一西南向,长约26公里。中国渔民向称上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十字火礁或西北调查礁。1947年改名永暑礁。郑资约《南海诸岛地理志略》载:永暑礁“全部由珊瑚礁构成,有许多干礁块露出水面,而以西南端部露出者最大。海水涌向礁块, 虽于微风微浪, 亦被击碎成破浪”。
即今湖南株洲县治渌口镇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长沙有渌口戍,即此。即“渌口”。
①又名强川。即发源于今甘肃岷县东南之岷江。因在羌族地区而得名。屈曲东南至今舟曲县东与古桓水(今白龙江)合, 又东南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注入西汉水(今嘉陵江)。故今白龙江、白水江与岷江合流的一段,古时皆有
亦作中陵川水。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、清水河县西北之浑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树颓水“西南流,右合中陵川水。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,北俗谓之大浴真山,水亦取名焉。……水曰诰升袁河,西南流径沃阳县,左合中陵川
又作甘井子(今黑龙江省甘南县治)。民国《黑龙江志稿》卷2:甘南设治局“地濒音河之西岸,旧名二站”。
①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五十六里白芒营镇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二》:白芒营“在江华县南,接富川县牛岩滩界。设把总戍守”。②在今广东阳山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山县:白芒营“在县西,与连山县相近,
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五十里,接新宁县界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一》:花溪山“僚瑶诸峒,环居其下,盆溪界其地。两岸春花簇锦,一溪回绕,因名”。
又名草皮街。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北五十里振太乡(太和街)。民国时设县佐。傣语“太”为棉花,“和”为箐,意即箐边种过棉花。集镇名。(1)在云南省施甸县北部偏东、兰薄山西麓、小石桥水库南岸
即今甘肃康县西北望关乡。为戍守要地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阶州: 望贼关 “在州北百八十里,有阶州所兵戍守”。
①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(220) 孙权分合浦郡置,属交州。治所在思平县 (今广东恩平市北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东、阳西、阳春、恩平、高州、茂名、电白等市县地。西晋治所移在安宁县 (今广东阳江市西)。
唐武德三年(620)置,属绵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南境。贞观元年(627)废入昌隆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