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汝南郡

汝南郡

①西汉高帝四年(前203)置,治所在上蔡县(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颍河、淮河之间,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,安徽茨河、西淝河以西、淮河以北地区。东汉徙治平舆县(今河南平舆县北)。三国魏徙治新息县(即今河南息县)。东晋移治悬瓠城(即今河南汝南县)。南朝宋泰始中为司州治。北魏皇兴中为豫州治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三年(607)改蔡州复置。唐武德初改为豫州。天宝元年(742)又改为汝南郡。乾元元年(758)改为豫州。

②东晋咸和中侨置,属郢州。治所在涂口(今湖北武昌县西金口镇)。太元时改置汝南县。

③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)置,为东豫州治。治所在南新息县(今河南息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④北魏永安元年(528)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符垒城(今河南宝丰县西北三十四里大营镇)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

⑤又作南汝南郡。南朝宋侨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湖北安陆市东北吉阳城。西魏改为董城郡。


(1)西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置,治上蔡县(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颍河、淮河间,京广铁路线西侧以东及安徽省茨河、西肥河以西,淮河以北地区。东汉移治平舆县(今河南平舆县北)。其后治所屡迁,辖境渐小。东晋移治悬瓠城(今河南汝南县),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和唐天宝、至德时又曾改蔡州、豫州为汝南郡。(2)东晋咸和中置,治涂口(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东)。属荆州。后降为县。(3)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置,治南新息县(今河南息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息县。隋开皇初废。(4)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侨置,治今河南省宝丰县西北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庵埠镇

    即今广东潮安县治庵埠镇。《清一统志·潮州府》: 庵埠镇 “在海阳县东南六十里。康熙五十七年设县丞,乾隆十五年并移通判驻此”。1992年为潮安县治。在广东省潮安县南端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

  • 野井

    春秋时齐地。在今山东齐河县东南黄河东岸。《春秋》: 昭公二十五年 (前517),鲁昭公奔齐,“齐侯唁公于野井”。即此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祝阿县有 “野井亭”。古邑名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北。春秋时属齐。

  • 金溪 (谿) 县

    北宋淳化五年 (994) 升金溪场置,属抚州。治所即今江西金溪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9抚州金溪县: “旧传上幕岭东有小溪,水色如金,县之取名以此。” 元属抚州路,明属抚州府。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。192

  • 蒙郡

    东魏改北新安郡置,属谯州。治所在蒙县(今安徽利辛县东北三十二里旧城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利辛县地。北齐废为蒙县,后又置郡。隋开皇初废。南朝梁武帝置,治蒙县(今安徽蒙城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蒙城县一带。

  • 舰浦城

    又名万浦城。即今江苏江阴市西十里夏港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92江阴县: “舰浦池 (城) 在县西十八里。古老云: 陈至德元年,江阴郡守倪启徙江阴治夏浦,筑此城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 常州府二》:“ 《旧志》

  • 张芝山镇

    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西南三十八里张芝山镇。清光绪《通州直隶州志》卷1:东南“三十五里曰张芝山镇”。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、通吕运河两岸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芝山,人口 660

  • 桃槐国

    在今帕米尔北部阿赖谷一带。《汉书·西域传上》: 桃槐国 “王去长安万 一千八十里。户七百,口五千,胜兵千人”。西域古国名。在今帕米尔北部阿赖谷地一带,一说与捐毒、休循同处。西汉属西域都护。

  • 呾呾洲

    即丹丹国。 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。 唐义净 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 作呾呾洲。

  • 回军岭

    在今江西赣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赣县:回军岭在“府东四十里。相传黄巢犯境,里人御却之,因名”。

  • 东霍山

    即今浙江岱山县西七姊八妹列岛中之东霍山。宋《宝庆四明志》卷20昌国县:东霍山“在东北,环以大海,世传徐福至此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宁波府一》:东霍山“在定海县西北海中。相传徐市驻舟处。有石棋盘,修竹环之,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