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河西

河西

①古地区名。泛指黄河以西之地。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、陕西两省黄河南段之西。汉、唐时指今甘肃、青海两省黄河以西,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。北朝又指今山西吕梁山以西的黄河东西两岸。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河西曰雝州。” 亦曰河右。

②唐方镇名。景云二年 (711) 置河西节度使,开元、天宝间为十节度使之一。治所在凉州 (今甘肃武威市)。统凉、甘、肃、伊、西、瓜、沙七州。相当今甘肃武威市以西和新疆东北部地。广德初,吐蕃陷凉州,移治沙州 (今甘肃敦煌市西)。大中五年(851) 沙州人张义潮收复河湟等地,改置归义节度使。


(1)古地区名。一作河右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河西曰雝州。”其范围相当今陕西、山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。汉、唐时指今甘肃、青海两省黄河以西,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西汉武帝时“乃度河湟,筑令居塞,初开河西,列置四郡”。《新唐书·兵志》:“天宝盗起,中国用兵,而河西、陇右不守,陷于吐蕃。”北朝时或泛指今山西省吕梁山以西的黄河东西两岸,称居于这一带的杂胡为河西胡。今泛指黄河以西地。(2)唐方镇名。景云二年(711年)置河西节度使,是唐代节度使成为固定制度之始。治凉州(治今甘肃武威市)。辖赤水、大斗、建康、玉门、墨离等八军及张掖、交城、白亭等三守捉,驻守范围约相当今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。广德二年(764年)至大历元年(766年)凉州、甘州、肃州相继为吐蕃所占,节度使移治沙州(治今甘肃敦煌市西南),与中原隔绝。后废,但沙州至贞元三年(787年)始地入吐蕃。(3)集镇名。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东北部。河西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500。因在通甸河西岸,故名。产玉米、小麦、豆类、薯类、油菜籽等。特产羊肚菌、核桃、蝉花、兰花。有采矿、木材加工等企业。为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。有公路南接剑六公路。(4)见“河西走廊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贾市镇

    北宋置,属内江县。即今四川隆昌县北界市镇。

  • 湖头岭

    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延平府南平县: 湖头岭在 “府东十里,面溪背山,前有浮梁。宋建炎中郡守张常设伏破贼张澈于此。今浮梁久废”。

  • 兀古儿扎河

    即元之浯勒扎河。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勒吉河。《明太宗实录》:永乐八年(1410)五月,“戊寅,车驾至兀古儿扎,虏果先遁,乃驻兵河上,赐兀古儿扎河名清尘河,夜倍道追虏”。

  • 云中都督府

    唐贞观四年(630)析突厥颉利右部置,治云中古城(即北魏云中郡治盛乐城,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古城)。统舍利州、阿史那州、绰州、思壁州、白登州等,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。龙朔三年(66

  • 东人山

    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3静江府:东人山“在阳朔县东。其形如冠带而拱揖。县西一里有石如人冠带, 西向而坐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阳朔县:东人山在“县东南二十里。石形如人,东向,其下有三十

  • 杨吉河

   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安庄卫:杨吉河在“卫西南十五里。下流注于白水河”。

  • 鲁阳关

    即三鸦镇。初为战国鲁关,汉以后名鲁阳关。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。为洛阳与南阳盆地间交通要冲,乃兵家必争之地。《水经·淯水注》: 鲁阳关水 “南流径鲁阳关,左右连山插汉,秀木干云。是以张景阳诗

  • 君子馆

    即今河北河间市北三十里君子馆。《宋史·刘廷让传》:雍熙三年(986),“徙瀛州兵马都部署。是冬,契丹数万骑来侵,廷让与战君子馆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北省河间市北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雍熙三年(986年),契

  • 郁 (鬱) 林山

   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东海县有郁林山。《寰宇记》 谓之苍梧山。《清一统志·海州》: 郁林山,“按云台即古郁林”。

  • 绥建水

    一名绥江、滑水。即今广东广宁县、四会市南之绥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4化蒙县: 滑水 “一名绥建江,经县南,去县三十步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47四会县: 绥建水 “在县西二百步。源出洊水县下。昔置绥建郡于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