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浮山堰

浮山堰

一名淮堰。南朝梁武帝时筑。在今安徽明光市北八十里,浮山村北淮河上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“淮水又东径浮山,山北对巉石山。梁氏天监中,立堰于二山之间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9濠州招义县: “浮山堰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时修筑。”


古水利工程名。又名淮堰。南朝梁天监中,武帝欲壅塞淮水以灌寿阳(今安徽寿县),筑堰南起浮山(今五河县东浮山,北临淮河),北抵巉石山(在浮山对岸,今潼河山)。十三年(514年)冬,发军民二十万人,从两岸起筑,因淮流湍急,不能合龙,沉铁数千万斤,又伐树填石,缘淮百里之内,木石皆尽。十五年夏筑成,堰长九里,下阔一百四十丈,上广四十五丈,高二十丈,上植杞柳,又凿湫东注以资宣泄。其时上游数百里内皆为淮流泛滥所及,居民散就冈垄,北魏被迫移戍八公山。同年秋,淮水暴涨,堰被冲决,沿淮城戍村落十余万人皆漂入海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资州

    西魏置,治所在阳安县 (今四川简阳市西北)。《元和志》 卷31: 资州 “取资水为名”。北周武成二年 (560) 徙治资阳县 (今资阳市)。隋开皇七年(587) 又徙治盘石县 (今资中县北三里)。大业

  • 右溪

    在今湖南道县西。唐元祐《右溪记》:“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,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,两岸悉皆怪石,欹嵌盘曲,不可名状……为溪在州右,遂命之曰右溪。”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一》 引《府志》谓“有汴河池,其水流出,

  • 全州府

    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全州路置,属湖广布政使司。治所在清湘县(今广西全州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全州、灌阳二县地。九年(1376)降为全州。明洪武初升全州路置,治清湘县(今广西全州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

  • 慈仁县

    辽重熙元年 (1032) 降慈州置,属永州。治所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境。金废。

  • 南阳县

    ①南朝宋置,属北阴平郡。治所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南泉镇和兴场。西魏废。②北魏改阳亭县置,为魏兴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。隋开皇初废入丰阳县。③北魏太和三年 (479) 置,属丹杨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

  • 京东路

    北宋至道三年 (997) 置,治所在宋州(今河南商丘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徒骇河东南,山东东明、河南宁陵、柘城县以东地区和江苏西北角。熙宁七年 (1074) 分为东、西二路。宋至道十五路之一,治宋州(

  • 戏亭

    亦名幽王城、幽王垒。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三十里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戏水“又北径戏亭东。……苏林曰:戏, 邑名,在新丰东四十里。孟康曰:乃水名也,今戏亭是也”。《元和志》卷1昭应县:古戏亭“周幽王为犬戎所

  • 东流场

    唐会昌初于废和城县侧置东流场,以大江东流为名。大中四年(850)移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(953)升为东流县。

  • 望鲁镇

    清置,属曹县。即今山东曹县东南望鲁集乡。古镇名。即今山东省曹县东南望鲁集。

  • 多福寺

   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四十八里崛山之巅。始建于唐贞元二年(786)。初名崛教寺。五代唐李克用、李存勗父子曾来此焚香,并题名刻石于此。明弘治间改今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