涨渡湖
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卷10黄冈县: 涨渡湖 “在县西北九十里”。
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。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,“涨需渡,涸可涉”,故名。为河流堰塞湖。湖面海拔20米。原有面积152.3平方千米,经围垦后现有面积35.2平方千米,最大水深2.3米,蓄水量0.42亿立方米。主要入湖河流有倒水、举水等,出流经人工渠道排入长江。出口处已建闸控制,为一水库型湖泊。盛产鱼类和莲、菱。有灌溉之利。
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卷10黄冈县: 涨渡湖 “在县西北九十里”。
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。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,“涨需渡,涸可涉”,故名。为河流堰塞湖。湖面海拔20米。原有面积152.3平方千米,经围垦后现有面积35.2平方千米,最大水深2.3米,蓄水量0.42亿立方米。主要入湖河流有倒水、举水等,出流经人工渠道排入长江。出口处已建闸控制,为一水库型湖泊。盛产鱼类和莲、菱。有灌溉之利。
一作河坞镇。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老河坞。清乾隆 《新蔡县志》 卷2 《乡镇》: “河坞店,城西南二十五里。”
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(一说在称多县东北清水河乡)。为唐代鄯城县(今青海西宁市)至吐蕃逻些城(今西藏拉萨市)交通要道之一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鄯州鄯城:“黄河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。”在今青海省玛多县西南。
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24广元县:“本志:北十里千佛岩,即古龙门阁,先是悬岩架木,作栈而行,后凿石为千佛像,成通衢矣。”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,迄于清,以唐为主。从南至北
①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治所交趾县 (今越南河内市西北)。六年 (623) 改为南慈州。②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南汾州置,治所在吉昌县 (今山西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天宝元
亦作龙坪墟。即今江西兴国县西三十里隆坪乡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9: 兴国县西有龙坪墟。
亦名卢鹿、 倮㑩、 罗落、 落落、 猓猓。 今四川彝族的古称。主要分布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。元代于其地置罗罗斯宣慰司。
1943年1月由托索湖、长石头山一带析置,治所在长石头(在今青海玛多县东)。1946年2月裁撤。1940年由托索湖、长石头山一带析置,治长石头(在今青海玛多县东)。1946年裁撤。
东晋明帝时侨置于晋陵郡界内。治所在今江苏武进县西。隋废。
明置,属朶甘都司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塘县北。后废。
一名光明岩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峨眉山金顶上,为观宝光 (佛光) 处。南宋范成大《吴船录》: “俯视岩腹有大圆光,偃卧平云之上,外晕三重,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。光之正中,虚明凝谌,观者各自见其形……食顷,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