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淯水

淯水

①一作育水。即今河南白河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·中次十一经》: “攻离之山,淯水出焉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南阳郡郦县: “育水出西北,南入汉。”源出今河南嵩县西南,南流经南召、南阳、新野等县市,至湖北襄樊市东北入汉水。《水经·淯水》: “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,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,又东过宛县南。又屈南过淯阳县东,又南过新野县西,南入于沔。” 《后汉书· 刘玄传》: 新莽地皇四年(23),新市、平林诸将 “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”,立刘玄为帝,建元更始,即此。

②即均水。今河南卢氏、西峡、淅川等县淅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弘农郡卢氏县: “育水,南至顺阳入沔。” 《水经·均水注》: 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……东南流径其县下,南越南乡县,又南流与丹水合。……又南流注于沔水,谓之汮口者也。故《地理志》 谓之淯水。”

③又作育水。即今陕西旬阳县东北汉水北岸支流浊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汉水又东左得育溪。” 《唐六典》: 山南道大川有淯水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1金州: 洵阳县有“淯水”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》: 淯水“在洵阳县东,亦名蜀河。……《县志》: 蜀河在县东百四十里,源出秦岭,南流径闾关入汉,即古淯水也”。


古水名。又作育水。即今河南省白河。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新莽地皇四年(23年),诸将“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”,立刘玄为更始皇帝,即此地。西晋太康间杜预引滍、淯水灌田万顷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阎村遗址

    在今河南汝州市东南二十五里阎村东,黄涧河西岸台地上。南北长250米,东西宽100米。文化层厚1—3米。为仰韶文化村落遗址。出土遗物有陶缸、尖底器、罐、红陶钵、三足盆、釜形鼎、陶碗及打制石斧、石铲、骨针

  • 贞观殿

    隋唐东都宫殿,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。《元河南志》载:贞观殿“在含元殿北。隋炀帝造”。

  • 冠氏

    春秋时晋邑。即今河北馆陶县。《左传·哀公十五》 年载: 子赣曰,“昔晋人伐卫,齐为卫故,伐晋冠氏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晋邑。即今河北省馆陶县。《左传》哀公十五年(前480年):“昔晋人伐卫,齐为卫故,

  • 宣城市

    1949年7月当地解放后由宣城县城区析置,隶皖南行署区。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。1950年撤销,并入宣城县。1987年撤销宣城县,改设宣州市。在安徽省东南部,东北接江苏省,东南邻浙江省。面积1.23万平方

  • 罗裳山

    在今福建晋江市西南。明 《八闽通志》 卷6 《地理志· 山川》: 罗裳山 “在永福里二十八都。山之东有玉髻峰,高有石,高寻丈。相传尝有异人画马于石,每天阴,乡人见马驰骤,复入于石,旧迹尚存”。

  • 华亭城

    唐末筑,即今上海市松江县旧城。元至元中毁,至正末张士诚复筑。

  • 武阳渡

    ①又名辟邪渡。即今江西南昌县 (莲塘镇) 东南武阳镇。《明史·太祖本纪》: 元至正二十三年 (1363),“太祖自将救洪都。癸未,次湖口,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嘴,遏友谅归路,檄信州兵守武阳渡”。即此。②

  • 牧马川

    亦作沐马川。指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85陵州籍县: 沐马川 “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。蜀先主于此置籍田,牧马于此江中,俗因名沐马川。今割属广都县”。《明史· 地理志》双流县: “东南有牧马

  • 长墩

    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南三十里。明洪武十年(1377)置巡司于此。清乾隆四年(1739)移治大寺墟(今钦州市西北九十里大寺镇)。

  • 谢?

    即漕矩吒。 唐西域国名。 都城在鹤悉那城(今阿富汗喀布尔南加兹尼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谢�� “居吐火罗西南, 本曰漕矩吒, 或曰漕矩, 显庆时谓诃达罗支,武后改今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