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源郡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泉州置,治所在晋江县 (今福建泉州市)。以泉山孔泉清源为名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2: 泉山 “山有石乳泉,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,其源流衍下达于江,以泉名山及州,以清源名郡”。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流域、澎湖地区及厦门、同安、金门等市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泉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泉州置,治晋江县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晋江和木兰溪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、金门等市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泉州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泉州置,治所在晋江县 (今福建泉州市)。以泉山孔泉清源为名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2: 泉山 “山有石乳泉,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,其源流衍下达于江,以泉名山及州,以清源名郡”。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流域、澎湖地区及厦门、同安、金门等市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泉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泉州置,治晋江县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晋江和木兰溪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、金门等市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泉州。
西汉置,属五原郡成宜县,为西部都尉治。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。一说即今烂否圪卜古城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,王莽更之鄣安矣。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。《地理志》曰:故西部都尉治也
①西晋置,属九真郡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境。南齐废。②北魏置,属咸阳郡。治所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十里。西魏大统四年(538)为宁夷郡治,恭帝三年(556)改为秦郡治,北周属咸阳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
在今北京市西北香山东。山顶有玉皇庙。清孙承泽《天府广记》卷35:“广应寺之西为木兰陀,由寺前鸟径西指,过小桥三四,径渐峻,盘旋入云,上建玉皇庙,栋宇洁饰。殿南别院有轩有室,石楼摇摇,踞山之颠。”
亦作蒱原郡。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置,属邛州。治所在广定县 (今四川蒲江县北一里)。隋开皇初废。西魏置,治广定县(今四川蒲江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蒲江县和名山县东部。隋开皇初废。
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北莱州湾。《明史·河渠四》: “自㟂屺西历三山岛、 芙蓉岛、 莱州大洋”,即此。
后金努尔哈赤筑。在今辽宁抚顺县东萨尔浒山下。《清史稿·太祖纪》: 天命五年 (1620),“自界凡迁于萨尔浒”。在今辽宁省抚顺市东浑河南岸萨尔浒山下。后金天命五年(1620年)努尔哈赤自界藩城(在萨尔
又名白茅寺。唐始建,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太行山麓。明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 重修,改名白云寺。又称白茅寺。唐代始建,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太行山麓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重修改名白云寺。
三国吴宝鼎二年 (267) 析宜春县置,属安成郡。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市东四十里芦溪镇西南古岗。《元和志》 卷28: 萍乡县 “以地多生萍草,因以为名”。隋属宜春郡,徙治今萍乡市。唐属袁州。元元贞元年 (
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,土剌河上源东乌兰山口。明金幼孜 《北征后录》: 永乐十二年(1414),成祖亲北征至饮马河 (今克鲁伦河)。五月“初七日次忽兰忽失温,……寇大败,人马死伤无算,皆号痛而往,宵遁
即惠安堡池。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惠安堡镇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宁夏府一》:盐池“小盐池在(灵)州所东南一百三十里,惠安城西一里。壕墙周三十六里,设盐捕通判管理”。今盐池有北、中、南三池,长7公里,最宽为4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