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岳山
即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齐云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04休宁县:白岳山“在县西四十里。山峰独耸,有峻崖小道凭梯而上。其三面并绝壁二百余丈,不通攀援。峰顶阔四十亩,有古阶迹、瓦器、池水、石室,亦尝有道者居之。其东石壁五彩,状若楼台在云中,势欲飞动。又如神仙五六人凭栏观望,久视之乃知非耳”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6:休宁县“有白岳山”。为全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。有摩崖碑刻数以千计。
古山名。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西。唐乾元中,道士龚栖霞隐此。
即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齐云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04休宁县:白岳山“在县西四十里。山峰独耸,有峻崖小道凭梯而上。其三面并绝壁二百余丈,不通攀援。峰顶阔四十亩,有古阶迹、瓦器、池水、石室,亦尝有道者居之。其东石壁五彩,状若楼台在云中,势欲飞动。又如神仙五六人凭栏观望,久视之乃知非耳”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6:休宁县“有白岳山”。为全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。有摩崖碑刻数以千计。
古山名。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西。唐乾元中,道士龚栖霞隐此。
辽属国,为女真部落。《辽史·营卫志》: 辽国外十部有 “蒲卢毛朵部”。分布在今吉林图们江支流海兰河流域至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平野之间。
①又名伍城郡。北魏正平二年(452)置,太和十二年(488)属汾州,治所在京军县(后改五城县,今山西吉县东北六十里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、蒲县部分地区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北魏永安中侨置,属司州。治所
①唐天宝十三年 (754) 置,属廓州。驻地在百谷城 (今青海贵南县东北)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廓州: 金天军 “其东南八十里百谷城有武宁军”。乾元元年 (758) 陷于吐蕃,废。②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
唐贞观五年(631)置,属羁縻西金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。八年(634)属岩州。后废。唐羁縻县。贞观五年(631年)以党项部落置,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。属羁縻西金州。八年属羁縻岩州。后废。
西汉置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东光县东二十里。东汉为侯国。东魏为勃海郡治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移治今东光县东南三十里陶店。隋开皇三年(583)又移治后魏废勃海郡城(今东光县)。九年(589)为观州治
即海押立。元属察哈台汗国。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附近。黄溍《太傅文安忠宪王家传》 作 “海牙里”。即“海押立”。
在今云南腾冲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腾越州:夹象石“在州东龙川江东岸。渡江而西,即高黎共山麓也。正统三年,麓川思任发叛,都督方政及别将高远渡江而南,逼贼于上江。上江,贼重地也。深入力惫,求救于沐晟,
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镇远府邛水十五洞长官司:岑药洞“崆峒深邃,莫测其际”。
北宋置,属西安州绥戎堡。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。后废。
唐神龙三年 (707) 分黄县置,为登州治。治所即今山东蓬莱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11蓬莱县: “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,因筑城,以蓬莱为名。” 明、清为登州府治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改属东海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