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浮
即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南白浮村。《元史·文宗纪》:天历元年(1328),“燕铁木儿与上都军大战白浮之野”,败之,即此。
村名。在北京市昌平区南部、京密引水渠南岸。属马池口镇。人口 2220。唐已成村。因村北神山有白浮泉,故名。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曾在此创修白浮堰,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。明代在此设军屯,称白浮屯。民国时改称今名。有钼铁、电石、开关、砖瓦等厂。产苹果、葡萄等果品。110国道和昌怀公路经此。村北有西周墓葬,出土青铜器、车马具、兵器和甲骨文等大量文物。
即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南白浮村。《元史·文宗纪》:天历元年(1328),“燕铁木儿与上都军大战白浮之野”,败之,即此。
村名。在北京市昌平区南部、京密引水渠南岸。属马池口镇。人口 2220。唐已成村。因村北神山有白浮泉,故名。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曾在此创修白浮堰,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。明代在此设军屯,称白浮屯。民国时改称今名。有钼铁、电石、开关、砖瓦等厂。产苹果、葡萄等果品。110国道和昌怀公路经此。村北有西周墓葬,出土青铜器、车马具、兵器和甲骨文等大量文物。
在今河北宁晋县东北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白渠 “东南流谓之百尺沟,又东南径和城北”。即此城。
五代置,属蓬莱县。在今山东长岛县北庙岛上。
在今安徽望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望江县: 周何山 “在县东一里。《志》 云: 周瑜及何无忌皆曾驻军于此,因名”。
即今四川汶川县。清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 卷89汶川县: 威州铺 “在县 (旧治在今绵虒镇) 北四十里”。
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(448) 灭焉耆国置,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。《魏书·唐和传》: 与万度归讨焉耆,“后同征龟兹,度归令和镇焉耆”。即此。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,唐末陷于吐蕃。在新疆维
在今浙江武义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宣平县: 瓯溪山 “在城 (治今柳城镇) 东五里。下有瓯溪水”。
在今河南汝南县城内。明洪武七年(1374)置,属中都留守司。后废。
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。又作纳里速古儿孙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》 载: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,分为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,纳里速即阿里,古鲁孙意为三部。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,即
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。西汉属梁国。北魏孝昌元年(525)移治栗县故城(今河南夏邑县),为临涣郡治。东魏兴定中改属马头郡。北齐改属梁郡。唐属宋州。宋属应天府。金属归德府。明洪武初改为夏邑县。
西汉神爵二年(前60)置,属金城郡。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红古区花庄一带。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:中元二年(57)九月,“烧当羌寇陇西,败郡兵于允街”。李贤注:“允街,县名也。音铅,街音隹。属金城郡。故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