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临县
1948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、临朐二县析置,治郑母村 (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52年撤销,并入益都、临朐、昌乐三县。
旧县名。山东解放区设。1948年由益都县东北部尧西、香山、弥东、郑母四区及临朐县东北部龙岗、尧山、柳山、营子四区析置。治郑母村(今山东青州市郑母镇)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1952年撤销,并入昌乐、益都、临朐三县。
1948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、临朐二县析置,治郑母村 (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52年撤销,并入益都、临朐、昌乐三县。
旧县名。山东解放区设。1948年由益都县东北部尧西、香山、弥东、郑母四区及临朐县东北部龙岗、尧山、柳山、营子四区析置。治郑母村(今山东青州市郑母镇)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1952年撤销,并入昌乐、益都、临朐三县。
亦作天长海口、胶海口。在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交水县附近,为红河入海之口。《明史·张辅传》:永乐五年(1407),张辅等“击破(黎)季犛舟师于木丸江。……追至胶水县闷海口”。在今越南南定省交水附近。明永乐
亦名赤城山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三十里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江原县 “有青城山”。唐代为剑南道四大名山之一。《元和志》 卷31青城县: 青城山 “在县西北三十二里。《仙经》 云:此是第五洞
在今河南确山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汝宁府》: 南泉寺 “在确山县西五十里。寺中多植牡丹,俗又呼牡丹寺”。
①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北四十四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新怀县“有乐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汝宁府一》:乐山“在确山县西北四十里。旧曰朗山,隋以此名县。宋时避讳改今名。山麓有李塑营垒遗迹。《府志》:山顶有浩月池,及
在今广东高要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 林田山砦 “在府西。瑶寨也”。
隋靺鞨七部之一。分布在今吉林长白山北,松花江流域。因水得名。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:“粟末部,居最南,抵太白山,亦曰徒太山,与高丽接,依粟末水以居。” 为七部中最强者。唐中期统一靺鞨诸部建渤海国。
西汉高帝六年 (前201) 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。《寰宇记》 卷83绵州:涪县以 “涪水之所经” 而名。元初二年 (115) 曾为广汉郡治。三国蜀汉改属梓潼郡。《三国志·蜀书 ·法
在今四川梁平县西北四十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。面积27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虎溪场,人口 1200。相传境内小河旁山岗形状如虎饮水,取名虎溪河,后在此建场,故名。原为巴县
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保昌县:“县东有小庾岭。”
又名长乐渡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镇淮桥东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6:长乐桥“唐秦淮上有长乐桥,又曰长乐渡,在江宁县东南六里。今桐林湾是其地,隶长乐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