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岩山
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 紫岩山 “山上有岩色紫,形如覆釜,穹窿深广,可容百人”。
②又名绵竹山。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绵竹县: “有紫岩山,绵水所出。”《方舆纪要》 卷67绵竹县: 紫岩山在 “县西北三十里。绵水出于此。《志》 云: 紫岩山极高大,亦谓之绵竹山,相接者曰武都山”。
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 紫岩山 “山上有岩色紫,形如覆釜,穹窿深广,可容百人”。
②又名绵竹山。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绵竹县: “有紫岩山,绵水所出。”《方舆纪要》 卷67绵竹县: 紫岩山在 “县西北三十里。绵水出于此。《志》 云: 紫岩山极高大,亦谓之绵竹山,相接者曰武都山”。
在今山西阳曲县北北留乡小直峪村。始建于五代北汉乾祐九年(956)。北宋咸平六年(1003)重建。金明昌六年(1195)大修。元、明、清各代屡有修葺补建。现寺内其他建筑已毁,仅三圣殿和祖师塔幸存。殿南有
在今福建福清市南江阴镇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移南日巡司于此,改名江口巡司。
即今浙江岱山县东北之衢山岛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海盐县:衢山“在县东南海中。亦曰大衢山”。曾称朐山,又称衢山岛。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、舟山群岛中部,西南与岱山岛相望。属岱山县。面积约60平方千米。丘陵广布
即今湖南浏阳市南金刚乡。清嘉庆 《浏阳县志》 卷7: 金刚头市 “在县南七十里”。
北周置,在今湖北汉川县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川县 “和公城” 条下: 郝城 “后周时所筑,以主者之姓为名”。五代周时筑,在今湖北省汉川市南。
即今广东开平市驻地三埠镇。旧属台山县,1949年划入开平县,与荻海埠、长沙埠合并为三埠镇。1952年开平县迁治于此。
北宋元丰四年(1081)置,属兰州。在今甘肃榆中县南二十里小康营乡。《宋史·夏国下》:元祐 三年 (1088),“夏人遂攻龛谷砦,砦兵及东关堡巡检等战不利,死者几百人”。七年 (1092) 废。绍圣
即今安徽滁州市西北珠龙镇。《清一统志·滁州》: 珠龙桥镇 “在州西北三十里”。古镇名。即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北珠龙桥。
亦作苏郡。南朝宋泰始中置,治所在龙苏县(今广西浦北县北苏村附近)。南齐改名龙苏郡。即“龙苏郡”。
即今黑龙江呼兰县东北康金镇。民国 《呼兰府志》 卷1: “康家井,(距府) 七十里。” 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呼兰府: “有康家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