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泉井
即今四川资中县西一百二十里罗泉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85陵井监: “罗泉井旧废,至国朝乾德三年重开,月收盐三十五斤。” 明置盐课司,清置州判,民国初置县佐。民国 《资中县续修资州志》 卷2: 罗泉镇 “两山相峡,中贯大溪,沿岸人烟稠密,井灶相连长十里。为县产盐之区”。1911年8月,四川同盟会在此举行会议,决定组织武装起义等问题,称为罗泉井会议。
即今四川资中县西一百二十里罗泉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85陵井监: “罗泉井旧废,至国朝乾德三年重开,月收盐三十五斤。” 明置盐课司,清置州判,民国初置县佐。民国 《资中县续修资州志》 卷2: 罗泉镇 “两山相峡,中贯大溪,沿岸人烟稠密,井灶相连长十里。为县产盐之区”。1911年8月,四川同盟会在此举行会议,决定组织武装起义等问题,称为罗泉井会议。
即今广西武鸣县之武鸣江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思恩府:“又有大揽江,出城东北大名山下,下流俱入于郁江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11思恩府“清水江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:大榄江一名剑江,出大明山,流入武缘县,沿江立陂
在今浙江新昌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26越州剡县:天姥山“在县南八十里”。《寰宇记》卷96越州剡县引《后吴录》云:“剡县有天姥山,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。”故名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天姥山“在新昌东南
即今河南兰考县东仪封。民国属兰封县,有县佐驻此。
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沤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兴宁县: 泸渡江 “源出桂东县万王山,西流入桂阳县 (今汝城县) 界,北入县境,合资兴水。《舆程记》 云,泸渡水自桂阳县 (今汝城县) 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,
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之塔姆卢克附近。东晋法显《佛国记》:蟾波大国“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,到多摩梨帝国,即是海口。其国有二十四僧伽蓝,尽有僧住,佛法亦兴,法显住此二年,写经及画像”。东晋义熙五年(
在今广东惠东县北梁化林场附近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龙川郡归善县“有归化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归化山在“府东南百里。俗呼鸡笼山, 高二百丈,周百五十里,为群山之冠”。
即今湖北黄州市东北四十二里回龙山镇。清光绪《黄冈县志》卷24《兵事》:同治三年(1864)十月,张总愚、赖文光等“复由巴河、回龙山、新洲焚掠北去”。
在今云南富民县东南旧县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 引《明统志》:“乌蛮酋㱔门㱔末始筑马举龙城,号黎甸。元至元中,立黎ᘔ
①西汉太初元年 (前104) 改右内史置,属司隶校尉部。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,职掌相当于郡太守。因地属畿辅,故不称郡,为三辅之一。宋敏求 《长安志》 卷2引 《三辅决录注》 曰: “京,大也。天子
即今广西合浦县东南白龙。《清一统志·廉州府》:白龙寨“在合浦县东南五十里。明洪武中设八寨防倭”。明洪武中置,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西南白龙。为明防倭所设八寨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