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舞阳县

舞阳县

①秦置,属颍川郡。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8: “在舞水之阳,因名。” 三国魏属襄城郡。南朝宋废。唐开元四年 (716) 复置,属仙州。治所在今县东北四十六里北舞渡镇。二十六年 (738) 属许州。元和十三年 (818) 移治吴城 (在今舞阳县东)。北宋属颍昌府。金泰和八年 (1208)移治今舞阳县,属裕州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。后复置。清属南阳府。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②三国吴改无阳县置,属武陵郡。治所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南。东晋义熙中移治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。 南齐改名��阳县。


(1)古县名。三国吴置,治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北。属武陵郡。东晋时移治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。南朝齐改㵲阳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南省中部。属漯河市。面积776平方千米。人口60.7万。辖7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舞泉镇。因县城在舞水(今三里河)之北,故名。战国为魏舞阳邑。秦置舞阳县,治今县西北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舞阳县“在舞水之阳,因以名县”。西汉置定陵县,治今舞阳县北北舞渡。南朝宋废舞阳县。北魏皇兴元年(467年)改定陵县为北舞阳县。孝昌中析置西舞阳县,治今舞阳县西。永安中置定陵郡,治北舞阳县。东魏废西舞阳县。隋开皇初废定陵郡,县属颍川郡。唐贞观初废北舞阳县;开元四年(716年)在秦舞阳县城(今舞阳县西北)复置舞阳县,属许州。元和十三年(818年)移治吴城镇(今舞阳县东吴城)。宋因之。金初移治舞泉镇(今舞阳县城),初属许州;泰和八年(1208年)属裕州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废县,设北舞镇巡检司。元大德七年(1303年)废,复置舞阳县,属裕州。明、清因之。1913年属豫南道,1914年属汝阳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许昌专区,1969年属许昌地区,1986年属漯河市。地处黄淮洪积平原,沙河、泥河、澧河流经境内。县东部沙河、澧河之间为泥河洼畜洪区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有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大豆、芝麻、烟叶。工业有机械、化工、酿酒、建材、造纸等。许泌、漯叶公路经过县城。古迹有贾湖遗址、阿岗寺遗址、湖南郭遗址、彼岸寺大殿、山陕会馆彩牌楼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杏花山遗址

    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偏南四十八里杏花山下。1978年9月在此发现一枚人类牙齿化石(为右下第二前臼齿)和一批脊椎动物化石。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发掘,又获得一批脊椎动物化石。经鉴定,距今

  • 平静关

    即南北朝时义阳三关之一的平靖关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普通五年(524),“武勇将军李国兴攻(魏)平静关,克之”,即此。即“平靖关”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普通五年(524年),“武勇将军李国兴攻(魏)平静关

  • 开都关

    清置,即今新疆库尔勒市北铁门关。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81焉耆府:开都关“面山临水,路窄,仅容双轮,有巡卡汛兵。水东壤地百亩,梨树成林,花时颇饶幽景,梨实味甘”。

  • 袂花墟

    在今广东茂名市东南袂花镇北。清光绪《茂名县志》 卷2: 南之东 “九十里袂花墟。《旧志》:迷花”。

  • 禹山

    ①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南六十里。上有禹庙。下有龙潭。《元史·睿宗传》: “拖雷既渡汉,金大将合达设伏二十余万于邓州之西,据隘待之。……及金人战于禹山。” 即此。②在今河南禹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7禹州

  • 荻卢池

   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3安庄卫: 荻卢池“周回八里,中有小岛。居人资以灌溉”。

  • 宕昌驿

    明置,在今甘肃宕昌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0岷州卫 “宕州城” 条内: “今卫南百二十里有岩昌驿。《一统志》 云: 宋纲马憩息之所也。”

  • 石景山

    又作石径山。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部。海拔184米。为永定河河防要地。《明史·河渠志》:万历十五年(1587)九月,“神宗幸石景山临观浑河”。即此。

  • 涪川县

    随开皇五年 (585) 置,属黔州。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0涪川县: “取涪水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黔安郡。唐初属务州,贞观十一年 (637) 移治今思南县,为费州治。五代时废。古县名。隋

  • 保宁山

    在今河北宣化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保安州:保宁山 “在州西北六十里。旧名白贴山。其中洞穴穹窿,有石如仰盂,泉出其中,仅斗许,群饮不竭。《志》 云: 元至元初,以地常震,始改名保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