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西京

西京

①东汉迁都洛阳后,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,又引申为称东汉为东京,西汉为西京。张衡有《西京赋》。

②隋炀帝建雒阳为东京,因称长安为西京。

③唐显庆二年(657)以洛阳为东都,称长安为西都,亦名西京。天宝元年(742)定称西京,至德二年(757)改称中京。

④唐至德二年(757)收复两京,还都长安。因凤翔曾是肃宗的驻地,改为凤翔府,建号西京。上元元年(760)废京号。

⑤唐渤海国五京之一。在今朝鲜东北鸭绿江南岸惠山。《新唐书·渤海传》:“高丽故地为西京,曰鸭渌府。领神、桓、丰、正四州……鸭渌, 朝贡道也。”《辽史·地理志》 渌州鸭渌府:“本高丽故国,渤海号西京鸭渌府。城高三丈, 广轮二十里。”

⑥唐代,南诏王寻阁勒(808—809)称阳苴咩城(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)为西京。世隆改称中都。

⑦五代唐陪都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。同光元年(923)四月,李存勗即帝位于魏州, 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,以即位前的晋王旧都太原府为西京。十一月复唐旧制,改西京为北京。

⑧五代晋改洛京为西京,在今河南洛阳市。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高祖纪》:天福三年(938)十月,“其洛京改为西京”。后汉、后周、北宋皆以此为西京。

⑨辽重熙十三年(1044)升云州为大同府,建号西京。故址即今山西大同市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)改大同路。

⑩明崇祯十七年(1644),张献忠义军攻占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,建大西政权,名成都曰西京。清顺治三年(1646)撤销。

(11)明末李自成破西安,改为长安,号西京。


(1)西汉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,东汉都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),因称雒阳为东京,长安为西京。又指称西汉为西京,东汉为东京。(2)隋炀帝都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),因称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为西京。(3)唐显庆二年(657年),以洛阳(今河南洛阳市)为东都,因称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为西京,一称西都。天宝元年(742年)定称西京,至德二载(757年)改称中京。(4)唐至德二载(757年)收复两京,还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,因凤翔曾为肃宗驻地,改凤翔郡为凤翔府(治今陕西凤翔县),建号西京。上元元年(760年)废京号。(5)渤海以鸭渌府为西京,故址在今吉林省临江市,或说即今临江市西南鸭绿江南岸长城里。(6)南诏王寻阁劝时,以太和(指阳苴咩城,即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市)为西京,至世隆称帝(859年),改称中都。(7)五代后唐同光元年(923年)十一月复唐旧制,以京兆府(治今陕西西安市)为西京,至五代后晋天福三年(938年)罢京。(8)五代后晋天福三年(938年)迁都汴州(今河南开封市),以其为东京开封府,改东都河南府为西京,历汉、周及北宋不改。(9)辽重熙十三年(1044年)升云州为大同府(治今山西大同市),建号西京。沿至金代不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镇

    即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(沙坪镇)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峨眉县“靖彝堡”条下:“中镇亦在县西南, 临中镇河, 明初置巡司于此。”后移巡司于大围山(今峨眉山市西南大为镇)。

  • 大铜川

    在今浙江永康市西北。永康溪支流。 《方舆纪要》卷93永康县:大铜川“在县西北十七里。或谓之大桐溪,有小铜川流合焉,入于永康溪”。

  • 净壁

    在今四川巫山县北。《明史·杨嗣昌传》:崇祯十三年 (1640),张献忠义军 “闻 (杨嗣昌) 督师西,遂急趋大昌,犯观音岩,守将邵仲光不能御,遂突净壁,陷大昌”。

  • 舒鸠

    西周、春秋群舒之一。偃姓。在今安徽舒城县。《春秋》: 襄公二十五年 (前548),“楚屈建帅师灭舒鸠”。古国名。西周、春秋群舒之一。偃姓。在今安徽省舒城县东南。《左传》襄公二十四年(前549年):“舒

  • 龚县

    北宋大观四年 (1110) 改龚丘县置,属兖州。治所即今山东宁阳县。金大定二十九年 (1189)改为宁阳县。古县名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改龚丘县置,治今山东省宁阳县,属兖州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11

  • 赵村

    ①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六里,五代汉隐帝死于此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汉乾祐三年 (950) 十一月,隐帝因军溃,自七里店策马至玄化门,不能入,遂“回辔西北至赵村”,郭威追兵已至,遂遇害于此。②即今陕西礼泉

  • 訾亭县

    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,属潍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西北三十里瓦城,即古鄑邑。六年(623) 省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今山东省昌邑县西。属潍州。六年省。

  • 源涧泉

    在今江西分宜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袁州府分宜县: 源润泉 “在县南泉源岭下。溉田百余亩”。

  • 大石岭

   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永宁县:大石岭在“县东北五十里”。②在今辽宁辽阳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辽东都司:大石岭“在司南十五里”。③在今河南伊川县境。《周书·裴宽传》:北魏末,“乃将

  • 雷溪山

    在今湖南郴县东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郴州一》: 雷溪山 “高五里。雷溪水出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