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阳山
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思恩府: “西北有都阳山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思恩府: 都阳山在 “府西北二百五里。山高广有泉,下注成溪,引流灌田。旧有都阳寨,宏治中,土酋岑濬作乱,甃都阳等寨石城十有八所,即此处也”。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与大明山构成广西弧形山脉西翼。海拔600米左右,最高点戈什山(1092米),在都安县西北。主要由石灰岩构成,多悬崖、瀑布。植被稀疏。地下河系发育。
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思恩府: “西北有都阳山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思恩府: 都阳山在 “府西北二百五里。山高广有泉,下注成溪,引流灌田。旧有都阳寨,宏治中,土酋岑濬作乱,甃都阳等寨石城十有八所,即此处也”。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与大明山构成广西弧形山脉西翼。海拔600米左右,最高点戈什山(1092米),在都安县西北。主要由石灰岩构成,多悬崖、瀑布。植被稀疏。地下河系发育。
即今江苏姜堰市。《清一统志·扬州府二》: 姜堰镇 “在泰州东四十五里。运盐河所经”。1949年泰县迁治于此。1994年改设姜堰市。在江苏省姜堰市中部偏东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67平方千米。人口16.6
亦名杜阳川。即今陕西渭河支流漆水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右扶风杜阳县:“杜水南入渭。”《水经·渭水注》:横水“出杜阳山,其水南流,谓之杜阳川”。
南朝宋置,治所在乐昌县(今广东四会市北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四会市地。南齐移治始昌县(今广东四会市北)。隋开皇时废。南朝宋置,治乐昌县(今广东四会市北)。辖境不详。南朝齐移治始昌县(今四会市北)。隋开皇时
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。《隋书· 宇文述传》: 大业三年 (607),“帝令述以兵屯西平之临羌城,抚纳降附。吐谷浑见述拥强兵,惧不敢降,遂西遁。述领鹰扬郎将梁元礼、张峻、崔师等追之,至曼头城,攻拔之”。大
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驻地通辽市。本辽源县地, 1914年置通辽镇。1918年升为通辽县。1951年设通辽市。“白音太来”或说为蒙古语“巴彦他拉”的转音,意为富饶的甸子。
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八十里大安山乡。《新唐书·刘仁恭传》:唐天祐间, “从方士王若纳学长年,筑馆大安山,掠子女充之”。②在今福建南安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南安县:大安山在“县(旧治在今市东北丰州镇
即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境之杨溪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乐昌县: 萦溪水 “在县南三十里。源出乳源县北境,东流四十里入于武水”。
即今上海市杨浦区东北部殷行,与五角场邻近。旧属宝山县。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宝山县: “殷行镇在城南一十八里。”
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七十里。明置义头镇巡司。
即今山西榆次市东南二十五里长凝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榆次县:长宁寨“后魏将李长宁所居,亦曰长宁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