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笼山
在今广东海丰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海丰县: 金笼山在 “县东南十里。山腰有泉甘洁,土人呼为圣泉。《志》 云: 此为小金笼山”。
在今广东海丰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海丰县: 金笼山在 “县东南十里。山腰有泉甘洁,土人呼为圣泉。《志》 云: 此为小金笼山”。
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 大业五年 (609),炀帝西巡,自拔延山入长宁谷,“度星岭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处一带。隋大业五年(609年),炀
在今福建闽清县东。元置巡司于此,明初废。古镇名。在今福建省闽清县东。元置巡检司于此。明废。
即今福建德化县北杨梅。元置杨梅团巡司于此。明废。
唐长安兴庆宫内的亭阁。在兴庆池东北,今陕西西安兴庆公园内。徐松《唐两京城坊考》卷1载:“开元中,禁中初种木芍药,得四本,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殿前。”沉香亭遂以芍药闻名。李白《清平调》曰:“名花倾国两相
即今贵州从江县东北贯洞镇。明郭子章《黔记》 卷5: 永从县南有 “贯洞砦”。“贯洞” 系侗语音译,意为洞前的寨子。
1946年4月改奉化县置,治所即今浙江奉化市。旋复名奉化县。
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济宁州:两城山,“《志》云: 以山夹如城而名”。
1935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原新杭县及长汀县部分地区析置,治通贤障云岭燕子塔 (在今福建上杭县北)。同年6月废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福建省设。1935年1月由新杭县及长汀县部分地析置。治障云岭。同年6月
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。《诗经· 陈风 · 宛丘》: “子之汤兮,宛丘之上兮。” 《诗谱》: “陈都于宛丘之侧。” 《尔雅·释丘》: “丘上有丘为宛丘,陈有宛丘。”在今河南省淮阳县。春秋时陈国都于此丘之侧
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修仁县: “修江出西南瑶山界分水坳。”在广东省北部乐昌市、乳源瑶族自治县境。为瑶族聚居地,因名。山体呈南北走向,由变质岩、砂岩、石灰岩等构成。一般海拔